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引起硬皮病的各種因素有哪些?

硬皮病的具體病因各種各樣, 總結近年來的研究結果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個體素質:主要與遺傳和內分泌有關。 據調查部分患者有明顯家族史, 患者親屬中ANA以及染色體的異常發生率增高;也有報導在硬皮病的親屬中出現有同樣病或另一種結締組織病。 硬皮病親屬的血清出現ANA陽性率約為25%, 而對照人群僅為5%~8%, 但也有在SSc的孿生姊妹並不同得此病的報導。 另外本病在育齡婦女中發病率高, 可能與內分泌有關。

血管病變:尤其是系統性硬皮病, 皮膚遇冷後, 皮膚毛細血管血流明顯減少。 多數患者常常在皮損出現前先有Raynaud現象,

指端毛細血管數量減少, 甲皺毛細管清晰度差, 擴張彎曲, 數目減少但明顯擴張, 血流緩慢, 血流量減少。 血管內皮細胞增生, 管腔狹窄, 管壁有玻璃樣變及類纖維蛋白樣變性。 而且很多患者的Raynaud現象, 不僅限於肢端, 也發生於內臟血管;組織病理顯示皮損及內臟多可有小血管攣縮及內膜增生。 血管損傷在硬皮病中是很關鍵的, 而且也是最早病變。 硬皮病的血管的中心病變是內皮細胞, 這些血管的內皮細胞有腫脹、增生, 繼以血栓形成造成管腔變狹, 組織缺血。 內皮細胞的功能不僅僅是血液和組織間的屏障, 同時它還分泌許多因數來調節血管的穩定性和滲透性。 由於內皮細胞的活化, 多種細胞因數在硬皮病中出現異常,
導致成纖維細胞增殖並加重內皮細胞本身的病變。 如果從血管收縮素、5-羥色胺和寒冷對周圍血管的影響以及硬皮病的某些早期損害的組織學變化來分析, 認為硬皮病是一種原發性的血管病。 但由於並非所有患者中都能見到血管病變, 故也有認為血管病變並非是本病唯一發病因素。

免疫異常:本病可與多種結締組織病伴發, 尤其系統性硬皮病患者體內B細胞數增多, 體液免疫明顯增強, 迴圈免疫複合物測定陽性率高達50%以上, 多數患者有高丙球蛋白血症。 B細胞活性的提高與輔助性T淋巴細胞功能的增強有關, 導致自身抗體產生, 這些抗體可直接或間接損傷內皮細胞, 誘導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T輔助細胞功能增強還可刺激淋巴細胞產生可溶性因數與其它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釋放的介質一起對成纖維細胞的趨化, 核分裂和膠原合成起調節作用。 系統性硬皮病患者的混合淋巴細胞培養物中有T細胞功能破壞, 免疫抑制劑治療有一定效果等, 故認為本病可能為一種自身免疫病。

患者體內可以測出多種自身抗體, 包括抗Scl-70抗體又稱抗局部異構酶I抗體, 抗著絲點抗體、抗核仁抗體、抗PM/SSc抗體、抗nRNP抗體、抗JO-1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KU抗體等。 其他還有抗I型膠原、IV型膠原、抗板層抗體等。 這些抗體有些還具有特徵性, 有助於臨床診斷、疾病分型和預後的判測。 但是一般與發病機理的關係不大。

感染因素:不少患者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咽峽炎、扁桃體炎、肺炎、猩紅熱、麻疹、鼻竇炎等。

在患者的橫紋肌和腎臟中曾發現副粘病毒樣包涵體。 近來有報導局限性硬皮病與Borrelia burgdorfesi螺旋體感染之間有關, 但尚難肯定。

其他:環境因素影響較大, 目前已明確某些化學物品可以引起硬皮病樣皮膚改變, 如氯乙烯、矽粉、塗料、染料、防腐劑、幹洗劑、環氧樹脂等, 因此在某些職業性接觸者如煤礦、金礦和與矽石塵埃相接觸的人群中硬皮病的本病的發病率較高。 另外是某些藥品如青黴胺及其衍生物巰甲丙脯酸、博來黴素、注射用維生素K等, 可以引起局部硬皮病樣皮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