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乙肝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血小板減少症是慢性肝臟疾病最常伴發的血液系統病症之一, 脾腫大、反映肝臟功能及肝臟再生的指標異常, 如Alb、AFP, 為慢性乙肝併發血小板減少症的獨立危險因素。 病例統計, 慢性乙肝患者中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生率為13.56%。 通常情況下認為, 乙肝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血小板生成素合成減小。 慢性乙肝患者嚴重的炎性反應及肝纖維化可能造成肝臟TPO減少, 從而造成血小板減少。

2、腫大的脾臟對血小板的滯留和損壞。 慢性乙肝患者脾腫大是血小板減少症的獨立危險因素, 脾腫大患者合併血小板減少症的OR值為1.85。

當脾腫大時, 血小板從外周血到脾臟的再度分佈可造成血小板減少症。

3、隨年齡增長血小板損傷更重。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 年齡因素對血小板減少起到最最關鍵的作用。 隨著年齡的日益增長, PLT逐漸降低, 血小板減少症發病率逐步升高。 年齡是影響血小板水準的獨立危險因素, 乙肝病毒感染的時間大多數情況下等於年齡, 略大的年齡代表著略長的感染時間, 更易存在較重的肝臟損害。 慢性乙肝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 血小板減少症的風險逐漸增高。

4、病毒對骨髓幹細胞的損害。 乙肝病毒感染損傷骨髓幹細胞, 致使骨髓抑制, 也可以會在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病中起某種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