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血小板減少是引起出血的“元兇”

血小板減少, 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熱病人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幾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減少現象。 這是為什麼呢?

血小板可以互相粘聚成團, 對血管損傷起到機械性阻塞作用;血小板也可以粘附在受損的血管內皮表面, 起到保護作用;血小板破裂後, 可以釋放出血小板因數, 參與凝血過程, 促進血液凝固和血栓的形成。 由此可見, 血小板在防止出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但是, 流行性出血熱的病人血小板都明顯減少, 常低於每立方毫米50,000, 嚴重者可低於20,000, 血小板嚴重減少是嚴重出血的預兆。

血小板減少的程度與出血的程度和預後也有重要關係。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主要有:

1、血小板形成障礙, 即由於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和毒素的作用, 使骨髓形成血小板發生障礙, 數量減少, 形態異常, 功能低下。

2、病毒或毒素的直接損害, 使血小板破壞增多。

3、血管內皮損害, 脆性增加, 導致血小板的破壞增多。

4、由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使血小板大量消耗。

5、在凝血過程中, 所形成的凝血酶反過來又加速血小板裂解和破壞。

6、肝素含量增加, 對血小板發生扣押作用。 不過, 這種作用是一種可逆性影響, 血小板還可以重新釋放出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