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肺氣腫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 一般認為是多種因素協同作用形成的。
一、引起慢支的各種因素如感染、吸煙、大氣污染、職業性粉塵和有害氣體的長期吸入、過敏等, 均可引起阻塞性肺氣腫。
二、彈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數失衡學說。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和肺氣腫關係的研究提示, 肺氣腫是由肺內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含量的不平衡, 使肺泡間隔破壞, 大量肺氣腫的動物模型支援這一假說。 人類肺氣腫的研究證明, 彈性多肽的濃度在肺氣腫的病人中增加。 吸煙可增加彈性蛋白溶解活性,
發病機制
1.肺氣腫的病理改變 肺氣腫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肺泡和肺泡管異常擴大和肺泡壁破壞, 使肺內殘氣量增多, 根據其受累肺泡的範圍分為小葉中心型肺氣腫、全小葉型肺氣腫和遠端小葉型肺氣腫。 全小葉型和小葉中心型肺氣腫與吸煙有關, 這兩種類型的肺氣腫常合併存在, 均勻分佈在肺臟的上葉或下葉。 當肺氣腫嚴重時, 氣管梗阻亦有所發展。 反復發作的細支氣管的炎症造成氣管梗阻、肺間質破壞,
2.肺氣腫病理生理 呼吸肌肉的功能在肺氣腫病人有明顯的變化, 其他呼吸輔助肌肉、肋間肌也不能在正常的長度-張力曲線上工作。 膈肌的隆起程度減低, 使其在收縮時不能形成足夠的胸內負壓, 在膈肌變平時, 收縮時向下牽拉下部胸廓, 擠壓肺臟, 對呼吸的效果產生反向的影響, 使膈肌收縮時胸廓變大引起吸氣的功能轉換為呼氣。 肺泡壁結構的破壞使肺毛細血管床減少, 肺微循環的破壞使肺血管阻力增高, 肺氣腫病人的肺血流阻力與肺的CO彌散能力呈反向相關, 所以, 在肺氣腫病人出現肺動脈高壓之前, 一定有氣體交換功能的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