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認為白塞氏病的基本病變為過敏性小血管炎, 感染與此病的發生關係密切。 中醫認為此病多因脾虛聚濕生熱或久病陰虛生內熱等所致。 中西醫根據此病的病情輕重、病程長短, 將此病分為三期, 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療效較好。
1、急性期
西藥:消炎脫敏兼補充維生素。 青黴素400萬單位加地塞米松5毫克靜滴, 每日一次。 一周後, 地塞米松減量, 每3天減l毫克, 至2毫克維持, 輔以維生素。
中藥:內服外洗並用。 內服藥:銀花50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蟬衣20克、大黃6克、錦燈籠20克、桃仁10克、桅子12克、生石膏30克、地榆20克、苦參30克、蒼術12克,
2、緩解期
西藥:青黴素80萬單位, 一日2次肌肉注射, 地塞米松2毫克靜滴, 每日一次, 10天停。 同時靜滴能量合劑, 大量維生素C。
中藥:繼服第2方, 去生石膏, 改當歸為15克、桃仁12克, 加生黃芪15克、麥冬15克, 以補氣養陰, 活血化癖。 治療到20天, 口腔潰瘍、外☆禁☆陰潰瘍痊癒, 諸症除。 僅在活動或進食時有汗出, 口粘, 舌紅, 苔薄白, 脈沉細。
3、恢復期
停西藥及外用藥, 治宜健脾除濕, 滋陰補腎。
方藥:茯苓30克、澤瀉15克、阿膠15克、滑石20克、薏仁30克、蒼術10克、白術12克、山藥30克、焦楂20克、丹皮12克、丹參30克, 連服七劑。 改服六味地黃丸, 養血歸脾丸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