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中醫方法巧治小兒疳積

刮痧療法

(1)選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樞、章門、氣海、足三裡、魚際、四縫。

(2)定位 脾俞:在背部, 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 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中皖: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 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氣海:仰臥位。 在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下1.5寸。

足三裡:膝眼下3寸, 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 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 赤白肉際處。

四縫:在手掌面, 除拇指外, 食、中、無名、小指四指中節縫紋的中央。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 再刮腹脅部中脘、章門、天樞、氣海, 然後放痧魚際、四縫, 最後刮足三裡。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 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 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應一次到位, 中間不要停頓, 出痧為度。 刮拭腹部正中線, 從中脘穴向下刮至氣海穴, 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30次, 出痧為度。 再分別刮拭腹部章門、天樞穴, 30次, 不宜過重, 出痧為度。 魚際、四縫放痧, 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 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 經常規消毒後, 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 右手持針, 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 隨即將針退出, 輕輕擠壓針孔周圍, 使少量出血, 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裡穴,

由上至下, 中問不宜停頓, 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針四縫”法

取三棱針在患兒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個指頭的第二節指橫紋中央, 經局部消毒後, 避開靜脈, 迅速點刺, 擠出黃豆般大小的淡黃色液體(為關節積液), 然後以消毒幹棉球壓住針孔, 按揉止血。

對於病情較輕, 體質較弱差的患兒, 宜採用淺刺、少刺的輕刺激。 反之, 則應採用深刺、多刺的強刺激。

“針四縫”治療每週一次, 4次為一療程, 可適用於1~7歲的患兒。 除了疳積外, “針四縫”也有助於小兒骨骼的生長發育, 對於兒童矮小症也有不錯的療效。

捏脊法

捏脊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兒科治療方法:用食指的拇指從患兒的尾骶骨長強穴開始,

將皮膚輕輕捏起, 採用推、捏、提、按的綜合方法, 向上至頸椎反復操作3次。 在推捏過程中, 每捏3下, 須將皮膚往斜上方提起, 如手法得當, 可在第2-5腰椎處聽到一種輕微的響聲。 推捏完畢, 再用拇指在腰部兩側的腎俞穴(雙腰窩離脊中2公分處)點按5-7下。 此法宜在晨起前進行, 每日1次, 連續7天為1療程, 一般可在2-5個療程內獲得明顯療效。 捏脊法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升降氣機的特殊作用。

通過捏脊可使脾胃功能在正常的氣機運轉中恢復和加強。 據研究, 捏脊可促進胃液分泌, 使血中紅細胞和白細胞濃度升高, 使免疫機能加強。 此法簡便易行, 節約經濟, 且患兒易接受而無副作用。 不過, 疳積是慢性疾病, 無論藥物醫治還是捏脊調治, 均不可操之過急,

否則事倍功半。

推拿法

1)、治療原則:健脾和胃, 消導積滯, 補益氣血。

2)、手法處方:補脾經, 揉板門, 推四橫紋, 運內八卦, 揉中脘, 摩腹, 按揉足三裡, 捏脊。

3)、方義:補脾經, 揉板門, 揉中脘, 運內八卦——健脾開胃, 助運和中。 其中運內八卦理氣和中, 與補脾經相配, 一補一消, 一守一行, 既補益脾胃之氣, 又調理中焦氣機, 使全方補而不滯, 消而不傷正, 可保證中焦氣機暢通。 推四橫紋, 摩腹——理氣消積, 和中散聚。 按揉足三裡, 捏脊——健脾補虛, 其中捏脊取其調理脾胃, 強壯身體, 補益氣血之功, 本法為治疳積專用法之一。

4)、加減治療

(1)飲食傷脾(積滯):加揉天樞, 分腹陰陽, 按弦走搓摩以加強消食導滯, 疏調腸胃的作用。

(2)脾胃虛損(疳證):a.證屬虛熱時:加清天河水,

補腎經, 水底撈明月, 揉二人上馬以滋陰補虛, 清熱除煩。 b.證屬虛寒時:加推三關, 揉外勞宮, 補腎經, 揉關元以溫陽散寒, 培元固本。

食療方法

常見胃納減退, 噁心嘔吐, 吐出不消化奶塊或食物, 腹脹而硬, 大便酸臭, 煩躁哭鬧, 舌苔白厚膩, 脈滑有力。 治以消食導滯, 可用:

(1)萊菔子散:萊菔子6克, 研末, 水調服。 萊菔子即蘿蔔子, 有消食理氣寬中的功效。

(2)橘餅汁:橘餅適量, 泡水代茶飲。 橘餅功能寬中下氣, 消食化滯。

(3)麥芽山楂飲:炒麥芽10克, 炒山楂片3克, 紅糖適量。 煎水飲用。 麥芽、山楂均能消食導滯。

(4)柳丁煎:將柳丁切開, 用水泡去酸味, 然後加蜂蜜煎湯頻服。 柳丁有消食化痰之功, 此煎有助消化、促進食欲的作用。

(5)消食散:穀芽、山楂、檳榔、枳殼各等份, 為末,每次服1.5克,開水送服。以上四藥皆為消食導滯之品。

(6)棗糕:用大麥面或高梁面或小米麵,加紅棗蒸糕食用。以上三種面有健脾消食之功,加紅棗做糕,消中有補。

(7)雞內金粉粥:取雞內金6個,幹橘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將橘皮、雞內金、砂仁三物研末調入米粥中,早晚食用。

(8)生地麥芽飲:取生地、麥芽各P5克。煎水,加冰糖適量飲用。二物相配,有消食開胃、生津止渴作用。可治療因食滯不化產生滯熱(食火),而出現口渴喜飲、兩頰發紅、煩躁不安等症。

為末,每次服1.5克,開水送服。以上四藥皆為消食導滯之品。

(6)棗糕:用大麥面或高梁面或小米麵,加紅棗蒸糕食用。以上三種面有健脾消食之功,加紅棗做糕,消中有補。

(7)雞內金粉粥:取雞內金6個,幹橘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將橘皮、雞內金、砂仁三物研末調入米粥中,早晚食用。

(8)生地麥芽飲:取生地、麥芽各P5克。煎水,加冰糖適量飲用。二物相配,有消食開胃、生津止渴作用。可治療因食滯不化產生滯熱(食火),而出現口渴喜飲、兩頰發紅、煩躁不安等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