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藥有專擅效乃佳

王仲奇處方墨蹟。

早年名醫程門雪開業時已有聲譽。 曾治療一個慢性泄瀉病人, 用常規調理脾腎之法, 久而無功。 後來病人帶著程氏處方求治于滬上名醫王仲奇。 王診察甫畢, 索閱程氏處方, 凝思片刻, 在方箋上批了“此方可服, 再加蛇含石4錢”語, 便離去。 病人未便多問, 只好照服。 孰料這張屢服無效的方子, 僅僅加上一味藥, 只服幾劑, 竟使多年痼疾痊癒。 程氏知道後驚異不已, 深慕王氏醫術高明, 遂下決心停業欲拜之為師, 惜未獲允。

原本一張屢服無效的方子, 被王仲奇加上一味藥, 多年宿疾就此獲愈,

實在不能不佩服王氏深識藥性的功夫。 蛇含石出自《本草綱目》, 功能安神鎮驚, 止血定痛, 似非治利之品, 然王氏治瀉用之, 確為獨到經驗。

前賢雲, “藥有個性之專長, 方有和群之妙用”。 如頭痛必用川芎, 黃疸必用茵陳, 葛根為頸椎病專藥等即是例子。 徐靈胎“藥性專長論”曰:“藥之治病, 有可解者, 有不可解者。 ……如鱉甲之消痞塊, 使君子之殺蛔蟲, 赤小豆之消膚腫, 蕤仁生服不眠, 熟服多眠, 白鶴花之不腐肉而腐骨, 則萬不可解者。 此乃藥性之專長, 即所謂單方秘方也。 然人只知不可解者之為專長, 而不知常用藥之中, 亦各有專長之功。 後人或不知之而不能用, 或日用而忽焉, 皆不能盡收藥之功效者也。 ”意思是說, 藥性各有專長, 強調“常用藥之中,

亦各有專長之功, 後人或不知之而不能用。 ”即如上案, 王氏用蛇含石治瀉就人多不知, 因而“不能盡收藥之功效者也”。

怎麼辦呢?只有多讀名家醫案, 留心其獨特用藥經驗, 以廣識見, 積之日久, 自然羽翼豐滿。 徐靈胎所謂“知醫者當廣集奇方, 深明藥理, 然後奇症當前, 皆有治法, 變化不窮。 ”所稱“廣集奇方”, 即指擅有專長之單味藥品。 下面看幾個例子。

鰾膠奇治遺精症——明時, 有王宦壽者患遺精之症, 每聽到婦人之聲即遺泄, 虛甚欲死。 名醫繆希雍之門人治之, 以遠志為君, 蓮須、石蓮子為臣, 龍齒、茯神、沙苑子、牡蠣為佐使, 丸服, 遺精稍止, 然終不斷根。 繆希雍于方中加鰾膠一味, 不終劑而愈。

甘草救治太醫病——明代, 名醫盛寅為太醫院御醫。

有一天早晨, 他到禦藥房去, 忽然覺得頭痛昏眩欲死, 諸太醫不知何病, 竟然束手無策。 皇帝命召集他人來治。 有一位民間醫生(舊稱“草澤醫”)請求診視, 用藥一劑, 即獲痊癒。 皇帝奇怪, 召問所用何方?對曰:“盛太醫空腹進入藥房, 卒中諸藥之毒。 能解百藥毒者, 甘草也。 我以甘草煎汁進服, 並無什麼奇方。 ”皇帝問盛寅, 確實是空腹而進藥房, 厚賞草澤醫而去。 (明陸粲《庚巳編》)

桑葉止夜汗奇效——嚴州山寺有一位僧人, 每于夜間睡覺時則汗出遍身, 清晨衣被皆已濕透, 遷延20年不愈。 有一監寺僧教以經霜桑葉焙乾為末, 米湯送下二錢, 3日遂愈。 現代名醫魏龍驤先生讀到此說時, 以為出於文人筆記, 不足為憑。 後遇患夜汗者數例, 為驗其究竟, 獨取桑葉一味,

不雜它藥, 投以試之。 不料, 皆收效驗, 自此方確信不疑。 他深有感觸地說:“桑葉有止夜汗之功, 確信無疑矣。 寄語世之獨重經方而輕中草藥者, 亦可以餘為鑒矣。 ”秦伯未先生亦喜用桑葉治頭面出汗(俗稱“燈籠頭”)。 (《夷堅志》)

童便治外傷昏厥——古代有童尿治癒外傷之精彩案例:名醫薛己在居庸關時, 曾見到一次翻車, 七人受傷, 全都倒在地上呻吟不止。 於是都給灌服童便, 內加少量黃酒, 服後竟然全都相安無事。 薛氏認為:“凡是一切傷損, 不管體質壯弱, 有無瘀血, 均宜服用本方。 如有脅脹或作痛, 或發熱煩躁口渴, 只要服用本方一瓦盆, 療效超過其他藥物。 ”薛己本人在26歲時被重車輾傷, 昏迷良久才蘇醒過來, 感覺胸脅滿悶, 氣息不通,

急飲熱童便一碗, 遂覺胸寬氣順, 唯有小腹作痛。 再予複元活血湯一劑, 大便排下惡血數升許, 腫痛悉退, 更服養血氣藥而痊(《外科心法》)。

薛己案尤堪玩味:初用童尿救急治標, 繼用複元活血湯攻下瘀血, 後用補養氣血之藥治本, 前後用藥有序, 頗有法度。

蘿蔔籽治好慈禧病——有一年, 慈禧太后做壽時, 因貪食佳餚而病倒, 慈禧命令御醫每日給予“獨參湯”進補, 開始療效還可, 後來非但不效, 反而頭脹、胸悶、食欲不佳, 還經常發怒, 流鼻血, 眾多御醫束手無策, 只好張榜招賢:“凡能醫好太后之病者, 必有重賞。 ”轉眼3天, 有位走方郎中對皇榜細加琢磨, 悟出太后發病的機理, 便將皇榜揭了下來。 郎中從藥箱內取出3錢萊菔子, 研細後加點麵粉, 用茶水拌勻後搓成3粒藥丸,用綿帕一包呈上去,美其名為“小羅漢丸”,囑咐1日服3次,每次服1粒。說也奇怪,太后服下1丸,止住鼻血;2丸下去,除了悶脹;3丸服下,太后竟然想吃飯了。慈禧大喜,賜給郎中一個紅頂子(紅頂子是清代官銜的標誌),這就是當時盛傳的“三錢萊菔子,換個紅頂子”的故事。

用茶水拌勻後搓成3粒藥丸,用綿帕一包呈上去,美其名為“小羅漢丸”,囑咐1日服3次,每次服1粒。說也奇怪,太后服下1丸,止住鼻血;2丸下去,除了悶脹;3丸服下,太后竟然想吃飯了。慈禧大喜,賜給郎中一個紅頂子(紅頂子是清代官銜的標誌),這就是當時盛傳的“三錢萊菔子,換個紅頂子”的故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