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要點
1、辯明新久虛實本病早期或初病多以精神興奮、煩躁為主要表現, 多為實證;病久則多見精神抑鬱、悲愁為主要表現, 多屬虛證。
2、確定病性精神抑鬱, 哭笑無常, 多喜太息, 胸脅脹悶, 此屬氣滯;神情呆滯, 沉默癡呆, 胸悶痞滿, 此屬痰阻;情感淡漠, 昏昏憤憤, 氣短無力, 此屬氣虛;沉默少動, 善悲欲哭, 肢體困乏, 此屬脾虛;神思恍惚, 多疑善忘, 心悸易驚, 此屬血虛。
二、治療原則
本病以理氣解鬱, 暢達神機為其治療原則。 此外, 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 也是防止反復與發生意外不可忽視的措施。
三、分證論治
肝鬱氣滯
症狀:精神抑鬱, 情緒不寧, 沉默不語, 善怒易哭, 時時太息, 胸脅脹悶, 舌質淡, 舌苔薄白, 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 行氣導滯。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中以柴胡、枳殼、香附疏肝理氣解鬱;川芎開肝經血鬱;白芍、甘草柔肝緩急。 加石菖蒲、遠志、郁金宜開心竅。 本證多見於癲癇初期, 重點在於疏肝理氣解鬱。 若肝失疏泄, 氣滯而致血瘀, 出現脅下脹痛明顯, 舌有瘀點、瘀斑, 可加川棟子、薑黃、丹參行氣活血止痛;若兼有肝木太旺, 克伐脾土, 出現納差食少, 腹脹等症狀時, 當加用黨參、白術、山藥、茯苓等以健脾益氣;若肝氣犯胃, 出現噯氣頻作, 胸脘滿悶者, 加旋覆花、代赭石、蘇梗以平肝和胃降逆。
痰氣鬱結
症狀:精神抑鬱, 表情淡漠, 沉默癡呆,
治法:理氣解鬱, 化痰醒神。
方藥:加味導痰湯。
方用二陳湯理氣調中, 燥濕祛痰;加枳殼、南星、生薑即導痰湯祛風滌痰;黃芩、黃連、竹瀝清心熱, 瀉心火;瓜蔞、桔梗順氣化痰;人參、大棗和中健脾:以防攻伐太過;烏梅收斂生津, 以防疏泄太過。 可加入郁金、石菖蒲、蒼術以加強理氣解鬱醒神。
若痰濁壅盛, 胸膈瞀悶, 口多痰涎, 脈滑大有力, 形體壯實者, 可暫用三聖散取吐, 劫奪痰涎。 因藥性猛悍, 自當慎用。 若吐後形神俱乏, 宜以飲食調養。
若神思迷惘, 表情呆鈍, 言語錯亂, 目瞪不瞬, 舌苔白膩, 為痰迷心竅, 治宜理氣豁痰, 宜竅散結。 先以蘇合香丸, 芳香開竅, 繼以四七東加膽南星、郁金、石菖蒲之類,
若不寐易驚, 煩躁不安, 舌紅苔黃, 脈滑數者, 此痰鬱化熱, 痰熱交蒸, 干擾心神所致, 宜清化痰熱, 可用溫膽東加黃連合白金丸, 取黃連清心火, 白金丸手少陰藥, 白礬酸鹹能軟頑痰, 郁金苦辛, 能去惡血, 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病已。
若神昏意亂, 動手毀物, 為火盛欲狂之征, 當從狂論治。
心脾兩虛
症狀:神思恍惚, 魂夢顛倒, 心悸易驚, 善悲欲哭, 肢體困乏, 飲食銳減, 舌淡苔膩, 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養心, 調暢氣機。
方藥:養心湯送服越鞠丸。
養心湯健脾養心安神, 即以人參、黃芪、甘草補脾;川芎、當歸養心血;茯苓、遠志、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寧心神;更有肉桂引諸藥人心經, 以奏養心安神之功。 越鞠丸以香附、川芎、蒼術、梔子、神曲,
氣陰兩虛
症狀:久治不愈, 神志恍惚, 多言善驚, 心煩易怒, 躁擾不寐, 面紅形瘦, 口乾舌燥, 舌紅少芒或無苔, 脈沉細而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四君子湯送服大補陰丸。
以四君子補中健脾益氣, 久病及腎, 耗傷腎陰, 陰虛火旺, 故用大補陰丸以鹽黃柏、鹽知母、酒蒸熟地、龜板、豬脊髓和蜜為丸, 鹽湯送下, 滋陰以降火,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加豬脊髓, 取其能通腎命, 陽生陰長, 腎命相通, 共奏滋陰降火, 使之陰陽得其平, 神機自複而向愈。
除上述治療外, 單味藥如桑寄生、洋金花、馬錢子、黃芫花、大戟、水牛角、地龍治療精神病進行臨床觀察, 亦取得一定療效,
此外, 移情易性等精神療法也不失為治療癲病的有效方法。 如防止環境的惡性刺激, 這對保持患者智力、活躍情緒、增加社會接觸和消除被隔離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