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腹瀉的中醫治療

腹瀉是一種常見症狀, 俗稱“拉肚子”, 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糞質稀薄, 水分增加, 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 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 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 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正常量, 即可引起腹瀉。

症狀:腹瀉時排便次數增加, 性狀改變, 總量增加。

治療: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都很重要。

病因:本病可由細菌病毒感染, 食物中毒, 著涼等, 腸道炎症等引起。

診斷:排便次數≥3次/日、糞質稀薄,

水分增加等診斷。

飲食:宜食用營養價值高而易於消化的食品且又不會刺激腸胃的食品, 病期忌食魚和肉。

病症:患者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精神沉鬱, 食欲減退等症狀。

檢查:糞便檢查、X線檢查、內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治癒:容易根治。

病學: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

典型症狀

1.急性腹瀉:起病急, 病程在2~3周之內, 可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 前者糞便不含血或膿, 可不伴裡急後重, 腹痛較輕;後者有膿血便, 常伴裡急後重和腹部絞痛。 感染性腹瀉常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熱, 小腸感染常為水樣瀉, 大腸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瀉:大便次數增多, 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 便稀或不成形, 糞便含水量大於85%,

有時伴黏液、膿血, 持續兩個月以上, 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裡急後重, 每次排便量少, 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 粉色較深, 多呈黏凍狀, 可混血液, 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

其他症狀

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 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 無裡急後重, 糞便不成形, 可成液狀, 色較淡, 量較多。 慢性胰腺炎和小腸吸收不良者, 糞便中可見油滴, 多泡沫, 含食物殘渣, 有惡臭。 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引起的腹瀉, 糞便常帶膿血。 腸易激綜合征和腸結核常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現象。

診斷依據

腹瀉的診斷關鍵是對原發疾病或病因的診斷,

需從起病情況與病程、發病年齡、發病人群、腹瀉次數與糞便性質、伴隨症狀和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慢性腹瀉可通過病史, 體檢, 肛門指檢, 大便常規培養及找蟲卵和寄生蟲、大便脂肪測定, 消化道內鏡和活檢等來明確診斷。 首先應明確腹瀉是源於小腸還是結腸。

病因

1.急性腹瀉

(1)感染:包括病毒(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或寄生蟲(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梨形鞭毛蟲)引起的腸道感染。

(2)中毒:食物中毒如進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 重金屬中毒, 農藥中毒等。

(3)藥物:瀉藥、膽鹼能藥物、洋地黃類藥物等。

(4)其他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急性壞死性腸炎、食物過敏等。

2.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病因比急性的更複雜, 腸黏膜本身病變、小腸內細菌繁殖過多、腸道運輸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腸運動紊亂以及某些內分泌疾病和腸道外腫瘤均有可能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 可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包括:

(1)腸道感染性疾病;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①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癥性腸炎。

(3)腫瘤: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胃泌素瘤、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

(4)小腸吸收不良:①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②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5)腸動力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

(6)胃部和肝膽胰疾病:①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腸吻合術;②萎縮性胃炎;③慢性肝炎;④肝硬化;⑤慢性胰腺炎;⑥慢性膽囊炎。

(7)全身疾病:①甲狀腺功能亢進;②糖尿病;③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④系統性紅斑狼瘡;⑤煙酸缺乏病;⑥食物及藥物過敏。

治療

在未明確病因之前, 要慎重使用止痛藥及止瀉藥, 以免掩蓋症狀造成誤診, 延誤病情。

藥物治療

1.黏膜保護劑:雙八面體蒙脫石、硫糖鋁等。 2.微生態製劑:如雙歧桿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 3.止瀉劑: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止瀉劑。 4.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痙作用, 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嚴重炎症性腸病患者慎用。

其他治療

對因治療:1.抗感染治療:根據不同病因, 選用相應的抗生素;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製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製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泄瀉的中醫辨證施治

1.寒濕證:證候:泄瀉稀薄多水,有時如鶩溏,脘腹脹滿,惡寒發熱,肢體酸痛,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頭痛,舌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濁。

主方:解表化濁湯。藿香12克,蘇葉10克,薄荷12克,白芷12克,桔梗12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大腹皮12克,茯苓15克,澤夕12克,車前子12克,白豆蔻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健脾丸口服。

2.濕熱證: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脈濡滑而數,多見於夏秋季節。

治法:清熱利濕。

主方:清熱利濕湯。葛根20克,黃芩12克,黃連12克,白頭翁12克,秦皮12克,地榆15克,公英20克,黃柏12克,茯苓12克,豬苓12克,澤夕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黃柏丸、熱炎寧口服。

3.腎陽虛衰:證候:黎明泄瀉,腹中隱痛,下利清穀,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主方:溫腎止瀉湯。肉豆蔻12克,補骨脂12克,吳茱萸10克,五味子12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蓮子12克,五倍子12克,金櫻子15克,芡實20克,牡蠣20克,車前子12克,覆盆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還少丸、金寶丸口服。

選用相應的抗生素;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製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製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泄瀉的中醫辨證施治

1.寒濕證:證候:泄瀉稀薄多水,有時如鶩溏,脘腹脹滿,惡寒發熱,肢體酸痛,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頭痛,舌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濁。

主方:解表化濁湯。藿香12克,蘇葉10克,薄荷12克,白芷12克,桔梗12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大腹皮12克,茯苓15克,澤夕12克,車前子12克,白豆蔻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健脾丸口服。

2.濕熱證: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脈濡滑而數,多見於夏秋季節。

治法:清熱利濕。

主方:清熱利濕湯。葛根20克,黃芩12克,黃連12克,白頭翁12克,秦皮12克,地榆15克,公英20克,黃柏12克,茯苓12克,豬苓12克,澤夕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黃柏丸、熱炎寧口服。

3.腎陽虛衰:證候:黎明泄瀉,腹中隱痛,下利清穀,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主方:溫腎止瀉湯。肉豆蔻12克,補骨脂12克,吳茱萸10克,五味子12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蓮子12克,五倍子12克,金櫻子15克,芡實20克,牡蠣20克,車前子12克,覆盆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還少丸、金寶丸口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