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痹病(西醫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是臨床最常見的疾病, 近年來, 採用新鮮毛茛搗爛穴位貼敷治療本病, 療效顯著。
驗方:取新鮮中草藥毛茛搗爛做成重5克、直徑約0.85釐米、厚度為0.21釐米的薄餅。 敷於相應穴位(上肢疼痛取外關穴, 下肢疼痛取膝眼、膝陽關穴)上, 用繃帶包紮固定。 皮膚有灼熱感時(約6~8小時), 揭開敷料, 以貼敷處皮膚呈紅色逐漸隆起水泡為宜(如無泡需繼續貼敷至有水泡為止)。 水泡呈飽和狀態後, 以75%酒精給泡面常規消毒, 三棱針挑穿水泡, 然後用棉球棒輕輕擠壓水泡,
風濕痹病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 閉阻經絡關節, 氣血運行不暢, 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關節呈遊走性紅、腫、重著、疼痛。 臨床上有漸進性或反復發作性的特點。 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不通, 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中醫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 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 目前多指肢體的痹症, 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
中藥貼敷療法應用已有數千年歷史, 穴位敷貼有利於氣血流通, 刺激經絡腧穴, 促使藥物隨穴入經絡歸臟腑, 增強臟器組織功能。 根據中醫經絡之理論, 循經取穴, 通過藥物的氣味透過皮部、絡脈、經脈,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脊椎肥大。 本方穴位貼敷治療風濕病偏寒證型有較好療效, 對有關節疼痛、關節腫脹者均有明顯緩解作用。 貼藥後不僅可使關節局部症狀改善, 也可改善免疫, 令全身防禦機能增強。 但是本藥有毒, 不可誤用內服, 敷藥時間不宜過長, 以起泡為度, 一般不能超過8小時。 起泡後勿使皮膚擦破, 以防感染。 水泡大時用消毒針刺破放水,
典型病例:王某, 女, 41歲。 患者兩膝關節疼痛4年餘, 每遇天氣變化或勞累過度則疼痛加劇。 某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 給予針灸、膏藥外敷、中藥泡酒內服等治療, 效果不佳。 採用上法敷雙側膝陽關穴, 1次痊癒。 半年後隨訪至今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