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 從狹義上講,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 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 能適應社會, 與社會保持同步。
我們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為他們有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
孩子也是人, 是一個社會的人。 他們也有心理活動, 而且他們的心理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豐富、複雜。 因此, 他們除了有物質方面的需求外, 還有心理上的需要和願望。 他們需要家長提供各種各樣的資訊, 給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為上的幫助。

孩子是發展中的人。 他們的心理有發展的過程、規律和特點。 在發展的各個階段, 他們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 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 有不同的需要應該滿足。 他們的心理更與成人不同。 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特點, 把對成人的要求強加給他們, 或用對其他年齡階段的要求來對待他們, 沒有為他們提供解決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問題的條件, 就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問題, 產生不信任感、內疚性、自卑感等等, 並影響以後的發展。 當外界的要求和孩子們的發展水準和特點相距太遠時, 這種要求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 而且會使他們的發展產生偏離。
每個孩子都還是一個具體的人。

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個發展形成的過程, 在發展形成的過程中, 她不一定都以明顯的形式表現出來, 家長最好能在孩子們剛開始產生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時, 就及時發現並採取多種方法幫助他們解決。 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 我們不要忽視平時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包括那些大家都認為是“好學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些孩子, 看起來很正常, 沒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