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藥膳食療>藥膳>正文

心悸的症狀 中醫治療心悸的方法

心悸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病, 而人們在患上心悸疾病後, 其對於該病的症狀由於不是特別瞭解, 因而極易出現延誤治療的情況, 最終導致該病對自己的生命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因此, 接下來本文就對心悸的症狀進行介紹, 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覺或心慌感, 心律失常, 心率快、慢時都可有心悸感。 心悸的表現症狀有:

1.比平時多吸煙。 尼古丁可以加快心率(或)使之不規則, 應減少吸煙或戒煙。

2.心悸發生前比平時多喝了咖啡或茶。 咖啡因若大量地被攝入可以引起心率加速或不規則。

3.感到緊張或焦慮。 焦慮是引起心悸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請查詢"焦慮"。

4.近來雖然吃得比平時多, 但是體重卻減輕了。 有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 要去醫院就診。 治療:如果醫生懷疑是此病, 會取血液作檢查, 以便確定診斷。 還可能需要接受甲狀腺放射性同位素掃描, 治療包括放射性碘, 其他藥物或外科手術。

5.近來感到呼吸困難、虛弱或疲勞。 有可能是貧血, 特別是如果你月經量過多, 要去醫院就診。 治療:醫生會抽取你的血液作檢查, 如果是因為缺乏鐵質而患上貧血, 醫生會給予含鐵片劑或注射劑, 另外, 醫生也會給予飲食指導。 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比較少見, 治療前要作進一步檢查。

6.感到不適或有心臟病史。

立刻去醫院!有可能是嚴重的心率或心律異常。 治療:如果懷疑是本病, 醫生會安排你作些檢查, 包括心電描記術, 和胸部x線檢查, 如患有心律異常, 可能需接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以調節心臟活動。

中醫辨證治療——體針

(一)心脾兩虛

1.症狀和體征:心悸不安, 失眠健忘, 面色白光白, 頭暈乏力, 氣短易汗, 納少胸悶, 舌淡紅, 苔薄白, 脈弱。

2.證候分析:脾失運化之權, 氣血化源不足, 故納少胸悶、頭暈乏力、氣短易汗。 心血不足, 則心悸。 神明失養, 神不守舍, 則失眠健忘。 心其華在面, 氣血虛, 故面色白光白、舌淡紅、脈細弱。

3.治法:養血益氣, 定悸安神。 以足陽明胃經穴、背俞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裡。

(2)配穴:腹脹、便溏者加上巨虛、天樞。

5.刺灸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 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 斜刺心俞0.6±0.2寸, 直刺巨闕0.5~0.6寸(向下斜刺), 斜刺膈俞0.6±0.2寸, 斜刺脾俞0.6±0.2寸, 直刺足三裡1.0±0.4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 直刺上巨虛0.8±0.4寸, 直刺天樞1.0±0.2寸。

每日治療1次, 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 留針期間行針2~3次。 主穴均用撚轉補法, 撚轉幅度為2~3圈, 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 每次行針5~10秒。 其他配穴針用補法。

6.方義:心俞、巨闕如前所述。 血之會膈俞可補血養心。 氣血的生成, 賴水穀精微所化, 故取脾俞、足三裡健中焦以助氣血化生。

(二)心虛膽怯

1.症狀和體征:心悸因驚恐而發, 悸動不安, 氣短自汗, 神倦乏力, 少寐多夢, 舌淡, 苔薄白, 脈細弦。

2.證候分析:驚則氣亂, 心神不能自主, 故心悸。 心不藏神, 則心中惕惕、悸動不安、少寐多夢。 久病損傷心氣,

故氣短自汗、神倦乏力。 舌脈均為心氣不足之象。

3.治法:益氣安神。 以手少陰心經穴、手厥陰心包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心俞、巨闕、間使、神門、膽俞。

(2)配穴:善驚者加大陵;自汗、氣短甚者加足三裡、複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 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 斜刺心俞0.6±0.2寸, 直刺巨闕0.5±0.6寸(向下斜刺), 直刺間使0.8±0.2寸, 直刺神門0.3±0.4寸, 斜刺膽俞0.6±0.2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 直刺大陵0.4±0.1寸, 直刺足三裡1.0±0.4寸, 直刺複溜0.9±0.1寸。

每日治療1次, 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 留針期間行針2~3次。 主穴均用撚轉補法, 撚轉幅度為2~3圈, 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 每次行針5~10秒。 其他配穴針用補法。

6.心俞、巨闕俞募配穴, 功在調補心氣, 定悸安神。 膽俞可壯膽氣而定志。 間使、神門寧心安神。

(三)陰虛火旺

1.症狀和體征:心悸不甯,

思慮勞心尤甚, 心中煩熱, 少寐多夢, 頭暈目眩, 耳鳴, 口幹, 面頰紅熱, 舌紅, 苔薄黃, 脈細弦數。

2.證候分析:腎陰不足, 水不濟火, 以致心火內動, 擾動心神, 故心悸不寧、心中煩熱、少寐多夢。 思慮勞心, 更耗傷心陰, 故心悸加重。 陰虧於下, 虛火上擾, 則頭暈目眩、耳鳴口幹、面頰紅熱。 舌紅、脈細數, 為陰虛火旺之象。

3.治法:滋陰降火, 養心安神。 以足少陰腎經穴、手少陰心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腎俞、太溪、陰郤、神門。

(2)配穴:手足心熱者加勞宮、湧泉。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 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 直刺腎俞0.9±0.1寸, 直刺太溪0.6±0.2寸, 直刺陰郤0.4±0.1寸, 直刺神門0.3±0.4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 直刺勞宮0.4±0.1寸, 直刺湧泉0.6±0.2寸。

每日治療1次, 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 留針期間行針2~3次。 主穴均用撚轉平補平瀉法, 撚轉幅度為2~3圈,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6.方義:本證源于腎陰不足,水不濟火,故取腎俞、太溪滋腎陰而上濟心火,以治其本。陰郤、神門養心安神定悸。

(四)心血瘀阻

1.症狀和體征:心悸怔仲,胸悶心痛陣發,或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2.證候分析:心主血脈,心脈瘀阻,心失所養,故心悸怔忡。血瘀氣滯,心陽被遏,則胸悶。心絡攣急,則心痛陣發。脈絡瘀阻,故見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均為瘀血蓄積、心陽阻遏之象。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以任脈穴、手厥陰心包經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內關、膻中、心俞、氣海、膈俞、血海。

(2)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門;氣短自汗者加複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氣海1.0±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血海0.9±0.1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複溜0.9±0.1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撚轉平補平瀉法,撚轉幅度為2~3圈,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氣海加灸。

6.內關、膻中、心俞可強心定悸止痛。灸氣海助陽益氣,氣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五)水氣淩心

1.症狀和體征: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不能平臥,目眩,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

2.證候分析:水為陰邪,賴陽氣以化之,腎陽虛不能化水,水邪內停,上淩於心,故見心悸怔仲不已。飲阻於上,肺失清肅,加之腎不納氣,則見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臥。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見目眩。腎陽虛衰,氣化不利,水液內停,則面浮足腫、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亦為水飲內停之象。

3.治法:振奮陽氣,化氣行水。以手少陰心經穴、任脈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關元、腎俞、內關、神門、陰陵泉。

(2)配穴:伴胸悶氣喘甚而不能平臥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關元0.8±0.2寸,直刺腎俞0.9±0.1寸,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陰陵泉0.6±0.2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撚轉平補平瀉法,撚轉幅度為2~3圈,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l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6.關元、腎俞壯腎陽以行水氣,內關、神門寧心定悸,陰陵泉健脾以化水飲。

心悸的症狀有哪些?看了上文的講述,相信大家在心中對於心悸的臨床表現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而在患上心悸後,為了避免該病對自身的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害,患者也要在第一時間就對該病展開相應的治療工作。

撚轉幅度為2~3圈,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6.方義:本證源于腎陰不足,水不濟火,故取腎俞、太溪滋腎陰而上濟心火,以治其本。陰郤、神門養心安神定悸。

(四)心血瘀阻

1.症狀和體征:心悸怔仲,胸悶心痛陣發,或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2.證候分析:心主血脈,心脈瘀阻,心失所養,故心悸怔忡。血瘀氣滯,心陽被遏,則胸悶。心絡攣急,則心痛陣發。脈絡瘀阻,故見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均為瘀血蓄積、心陽阻遏之象。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以任脈穴、手厥陰心包經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內關、膻中、心俞、氣海、膈俞、血海。

(2)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門;氣短自汗者加複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氣海1.0±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血海0.9±0.1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複溜0.9±0.1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撚轉平補平瀉法,撚轉幅度為2~3圈,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氣海加灸。

6.內關、膻中、心俞可強心定悸止痛。灸氣海助陽益氣,氣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五)水氣淩心

1.症狀和體征: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不能平臥,目眩,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

2.證候分析:水為陰邪,賴陽氣以化之,腎陽虛不能化水,水邪內停,上淩於心,故見心悸怔仲不已。飲阻於上,肺失清肅,加之腎不納氣,則見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臥。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見目眩。腎陽虛衰,氣化不利,水液內停,則面浮足腫、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亦為水飲內停之象。

3.治法:振奮陽氣,化氣行水。以手少陰心經穴、任脈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關元、腎俞、內關、神門、陰陵泉。

(2)配穴:伴胸悶氣喘甚而不能平臥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後,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關元0.8±0.2寸,直刺腎俞0.9±0.1寸,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陰陵泉0.6±0.2寸。

(2)配穴:常規消毒後,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撚轉平補平瀉法,撚轉幅度為2~3圈,撚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l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6.關元、腎俞壯腎陽以行水氣,內關、神門寧心定悸,陰陵泉健脾以化水飲。

心悸的症狀有哪些?看了上文的講述,相信大家在心中對於心悸的臨床表現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而在患上心悸後,為了避免該病對自身的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害,患者也要在第一時間就對該病展開相應的治療工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