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氣寒冷, 人們喜歡吃熱食, 但是過於麻辣的食物最好少吃, 因為這也會助長“內火”。 應多吃白蘿蔔、白菜等當季食物, 不僅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 更能清火降氣、消食。 還可喝些湯, 如白菜豆腐湯、菠菜豆腐湯、羊肉白蘿蔔湯等, 既暖和又滋補津液。 寒為冬令主氣:警惕寒邪致病風、寒、暑、濕、燥、火, 中醫稱之為六邪。 六邪之中, 寒為冬令主氣, 寒為水氣而通於腎, 與腎水相應。 由於冬季氣溫驟降, 防寒保溫不夠, 人體亦易感受寒邪而為病, 因此寒病多發於冬季。
寒邪為病, 其致病特徵有以下三點
1、寒易傷陽。
寒性屬陰, 故寒邪侵襲人體時, 最易損傷人體陽氣。 陽氣受損, 全身或局部可出現明顯的寒象。 如出現身體溫度降低、手足發涼, 甚至出現凍瘡。 另外, 深重的寒氣, 還可以損傷全身陽氣。 如寒邪束表, 則現惡寒、發熱、無汗等, 稱之為“傷寒”。 若寒邪損傷臟腑陽氣者,
2、寒性凝滯。
寒邪侵入人體, 經脈氣血失于陽氣溫煦, 易使氣血凝結阻滯, 澀滯不通, 不通則痛, 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徵。 寒勝必痛, 由於寒邪侵犯的部位不一樣, 所以病狀各異。 若寒客肌表, 凝滯經脈, 則頭身肢節劇痛;若寒邪直中於裡, 氣機阻滯, 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
3、寒性收引。
寒氣主收引, 收引, 即收縮牽引之意。 “寒則氣收”, 寒邪侵襲人體, 可使氣機收斂, 腠理閉塞, 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襲經絡關節, 會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如寒邪侵襲肌表, 則毛竅收縮、衛陽閉鬱, 故發熱惡寒而無汗。 外寒侵襲人體, 首先可使用發汗之類的方法。 因為經過發汗之後, 毛孔開泄, 汗液外出, 體溫下降, 有些疾病因此就好了。
古人總結說, 身體發熱雖然溫度很高, 但是一經汗出就可退燒。 因此, 用發汗散寒法治療外感疾病一直是中醫學常用的方法。 這些方法包括烤火發汗、運動發汗以及藥物發汗等。 人體是否發病, 關鍵要看人體的正氣是否健旺。 同一個條件之下,
編輯推薦:
冬季室內如何保濕 增加室內空氣濕度小妙招-小雪節氣的養生要點,養陰為主 小雪節氣養生方法,飲食、起居、運動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