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奚伯初兒科醫案

案一、慢脾風

盛某, 男, 20月。

初診:1964年9月17日。 久瀉不止, 四肢厥冷, 面青且滯, 目露項軟, 囟門下陷, 幹惡, 手足微搐, 舌淡, 指紋淡紅。 一派純陰無陽之象, 已成慢脾重候, 惟有溫陽一法, 尚可挽救于萬一。 治予培元益氣, 溫陽補脾:人參3克(另煎沖), 制附子4.5克, 肉桂心1.2克, 炒白術4.5克, 乾薑1.2克, 陳皮3克, 姜半夏4.5克, 茯苓9克, 炒白芍4.5克。 2劑。

二診:9月19日。 前投培元益氣、溫中補脾之劑, 四肢漸和, 幹惡已止, 手足微搐已停, 泄瀉次數亦減。 惟項軟目露、囟陷如前, 舌質淡白。 虛象依然, 危症未脫, 再當回陽救逆。 原方加春砂仁1.5克(後入)。 2劑。

三診:9月21日。 今日哭聲已揚,

大便轉稠, 手足已溫, 脾氣漸充, 此陽氣回復之征。 藥既應手, 再擬原意出入:炒黨參9克, 炙黃芪6克, 制附子4.5克, 炒白術6克, 砂仁1.5克(後入), 淮山藥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1.5克。 3劑。

此方連進三劑, 症情漸次遞減, 繼則用太子參、炒扁豆、米仁、山藥、茯苓等藥調理脾胃而愈。

案二、頓咳 (百日咳)

朱某 3歲

初診 8月9日。 頓咳兩旬不愈, 反復陣作, 嘔吐幹惡, 眼泡微腫, 舌下韌帶糜碎, 痰血混出, 肺絡已損, 痰火內踞, 渴喜冷飲, 脈滑數, 症屬肺虛火盛, 仿錢乙補肺阿膠散加減。

阿膠珠9克 牛蒡子6克 炙桑白皮4.5克 黛蛤散21克 甜白杏9克 冬瓜子9克 川貝母3克(研末另吞) 炙馬兜鈴4.5克 生甘草2.4克 糯米一撮

二診 8月12日。 痰血雖減, 咳嗆如前, 痰火淩金, 依然鴟張, 今當清熱瀉肺、以瀉白散主之。

北沙參9克 黃芩4.5克 女貞子9克 白茅花4.5克 冬瓜子6克 炙桑白皮6克 地骨皮9克 炙馬兜鈴4.5克 生甘草2.4克 川貝母4.5克 知母4.5克 粳米一撮

三診 8月15日。 嘔吐已愈, 痰血亦止, 陣咳之勢較前頓挫, 胃熱已降, 肺火未徹, 清熱瀉肺, 仍屬必要。

北沙參9克 冬瓜子9克 甜白杏9克 海浮石15克 生蛤殼30克 炙馬兜鈴4.5克 炙桑白皮4.5克 地骨皮9克 麥冬9克 知母9克 生甘草2.4克 枇杷葉露60克(沖)

案三、痄腮

李某, 9歲。

初診 2月28日。 體溫38.5攝氏度。 溫毒熾盛, 挾肝膽相火與胃熱上攻, 循于少陽之絡, 以致兩腮腫脹, 波及頜下, 酸痛隱隱, 咀嚼不利, 微寒身熱, 脈象滑數, 治當清熱解毒, 軟堅消腫。

板藍根9克 紫花地丁9克 昆布9克 海藻9克 知母4.5克 金銀花9克 連翹9克 制僵蠶9克 薄荷3克 (後入) 竹茹4.5克 大青葉9克 夏枯草9克

二診 3月2日。 體溫38攝氏度。 兩日來腮腫漸退, 尚有酸脹之感, 身熱不淨, 微咳有痰, 溫毒稍解, 風熱未徹, 脈來滑數, 再予化痰軟堅, 而清餘熱。

象貝9克 制僵蠶9克 連翹9克 廣郁金4.5克 山梔9克 薄荷3克(後入) 桔梗3克 昆布9克 竹茹4.5克 海藻9克 蟬衣3克

案四、蟲積

林某, 女, 四歲。

初診:1974年11月7日。 腹痛繞臍, 陣發無定, 痛後如常。 鼻孔癢感, 顴部白痕如圈。 睡時流涎。 面色萎黃, 善納易饑, 內熱口渴, 此屬蟲積也, 治予殺蟲化積。 蕪荑4.5克, 使君子肉9克, 苦楝根皮9克, 貫眾9克, 鶴虱9克, 黑醜4.5克, 雷丸9克, 檳榔9克, 枳實4.5克, 胡黃連4.5克。

二診:11月10日。 服藥後第三天, 排出蛔蟲八條, 腹痛止, 流涎亦減。 惟納呆不貪, 大便稀薄。 此為蟲積雖除, 脾胃受損, 治宜和中健運, 調補脾胃:廣木香3克, 枳殼4.5克, 焦山楂9克,

炙雞內金4.5克, 五穀蟲4.5克, 淮山藥9克, 炒白術6克, 砂仁3克(後下), 炒穀芽12克, 茯苓9克。 5劑。

案五、痢疾

閔某, 2歲。

初診 7月24日。 體溫38攝氏度(肛)。 濕蒸熱壅, 氣機失調, 納穀不化, 熏腐臟腑, 痢下五色, 迄屆兩旬, 形神羸悴, 目露項軟, 舌紅口渴, 脈沉微數, 正陰兩傷, 急為扶正養陰, 而健脾土。

西洋參3克(另煎沖) 楓石斛3克 炒白術4.5克 白芍4.5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淮山藥9克 麥冬9克 扁豆9克

二診 7月26日。 體溫37.5攝氏度(肛)。 清養胃陰, 而扶正氣, 兼調脾土, 神情稍振, 舌色較前漸淡, 痢下五色如前, 按腹柔軟, 肛門下墜, 元氣虛乏, 攻下非時, 經由塞因塞用之例, 仿仲景赤石脂禹餘糧東加烏梅湯合法治之。

炙烏梅二枚(去核) 川黃連1.5克 阿膠珠9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9克 黃芩4.5克 黃柏4.5克 赤石脂9克(包) 禹餘糧9克

三診 7月28日。 體溫37.5攝氏度(肛)。 投以養陰斂澀法, 三日來下痢漸減, 五色稠膩之物已極少可見, 惟氣虛不能收攝, 肛門依然下墜, 脈已軟弱, 原法參以培土調氣。

黨參9克 炙黃芪9克 升麻3克 炒白術4.5克 炙烏梅二枚(去核) 茯苓9克 禹餘糧9克 白芍4.5克 小青皮3克 赤石脂9克(包) 炙甘草1.5克

此方連服五劑, 便已成條, 肛門上收矣, 繼服健脾醒胃調理即愈。

案六、疳積

陸某, 3歲。

初診 3月1日。 腹大如簞, 按之堅硬, 形瘦骨立, 易饑善食, 大便幹薄無常, 胃剛脾柔, 土不旋運, 氣血凝滯, 已成疳積, 所幸先天充沛, 後天失調而已, 治當先攻後補之法。

川厚樸3克 莪術4.5克 青皮4.5克 烏藥4.5克 陳皮3克 枳實4.5克 檳榔9克 焦六曲9克 砂仁1.8克(後入) 穀芽9克

另用活蟾蜍一隻, 將春砂仁納入蟾腹中, 儘量塞至不能再塞為止,外用黃泥塗在活蟾身上,在炭火上炙至泥紅為度,將泥去掉,研成細末。服法:一日0.3克,第二日0.6克,三天0.9克,四天1.2克,五天1.5克,至1.5克不能再加,以後每日1.5克,約連服三隻可腹膨漸消。

二診 3月11日。前進蟾蜍等療疳瀉積化滯,旬日來大腹脹滿已消其半,按之鬆軟,納穀仍旺,胃氣尚強,乘隙攻消,勢不容緩。

莪術4.5克 枳實4.5克 大腹皮9克 茯苓9克 制川厚樸3克 青皮陳皮(各)4.5克 烏藥4.5克 金鈴子4.5克 焦山楂9克 五穀蟲4.5克 續服蟾蜍壹隻(制法同上)

三診 3月21日。兩進攻消瀉積,理氣化滯,腹脹已消,大便稀溏,納食不如前旺,兒體易實,中病即止,治當消補並施。

炒黨參9克 炒白術9克 陳皮3克 仙半夏4.5克 焦山楂9克 枳殼4.5克 炙雞內金4.5克 淮山藥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1克 廣木香3克 砂仁1.5克(後如) 炒穀芽12克

案七、馬脾風

丁某,3歲。

初診 11月28日。寒邪客于肺俞,日久寒鬱化熱,閉塞肺經,肺失通降,上逆暴喘,聲如拽鋸,痰涎壅盛,咳如破竹汗潤發巔,胸凸脘陷,鼻翼煽動,面色青滯,脈象滑數,已成馬脾風險候也,急為開肺宣閉,平喘下痰。

生麻黃4.5克(先煎去沫) 生大黃4.5克 生石膏30克 杏仁9克 甘草2.1克 黑醜3克 檳榔9克 枳實4.5克 炙蘇子9克 葶藶子4.5克

二診 11月29日。投以麻黃開肺宣閉,大黃攻裡蕩滌,檳榔黑醜下氣通利,解出膠狀稠痰頗多,由此三焦通利,喘平咳揚,肺氣得宣,喉頭拽鋸之聲,已告平息,胸脘亦趨平復,可謂因病施藥,以藥合證,峻藥不可猛浪,中病即止,不宣再施,今當清金化痰,不致變幻乃幸。

橘白橘絡(各)3克 川貝母4.5克 炙桑白皮9克 冬瓜子9克 大白杏9克 炙甘草2.4克 炙紫菀6克 炙款冬花4.5克 茯苓9克 炙白前4.5克 炙馬兜玲4.5克

案八、痿證

方某,男,3歲。

初診:1965年10月22日。體溫38.8攝氏度(肛).發熱五天,汗出不暢,嘔吐四次,食欲不振,食之噁心,精神倦怠,大便兩日未解,小溲瀦留,腿軟不能站立,雙側下肢呈弛緩癱瘓,難於行動,僅左下肢趾端稍能動彈,全身軟弱無力,苔薄黃舌質紅,脈濡細。此系濕熱蘊蒸脾胃,浸淫筋脈,故下肢痿不用,二便閉塞不通。然起病之本,在於陽明,書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治宜清解濕熱,養血通絡。制茅術3克,石膏30克,知母4.5克,黃柏6克,天花粉9克,丹皮4.5克,當歸9克,桑寄生9克,秦艽6克,川牛膝9克。3劑。

二診:10月25日。體溫37.2攝氏度(肛)。投藥後身熱退,二便通,嘔吐亦止,食欲漸增,病勢轉輕,惟下肢癱瘓如前。苔黃已化,舌質仍紅,脈濡細。濕熱之邪,隨氣下行,經絡失於濡養,仍宗原法加行氣通絡之品。原方去丹皮,加絡石藤、海風藤各9克,橘白橘絡各3克。3劑。

三診:10月28日。迭進清解濕熱,行氣通絡之劑,右腳已能動彈,但尚難站立,精神已振,胃納大增,苔黃盡化,舌紅已轉淡。濕熱雖化,經絡受損未複,營衛失於調和,擬再疏通經絡,兼調氣血,仿獨活寄生東加減。獨活4.5克,桑寄生9克,秦艽6克,當歸6克,赤芍6克,炙甘草1.5克,細生地15克,炒杜仲6克,川牛膝9克,白茯苓9克,絡石藤9克,海風藤9克。5劑。

四診:11月3日。服藥後療效顯著,扶持已能站立,但無力起步。蓋肝主筋,腎主骨,濕熱雖化,但肝腎兩傷。再宜補益肝腎、養血通絡:炙虎骨9克,當歸尾9克,赤芍白芍各4.5克,川牛膝淮牛膝各9克,宣木瓜9克,細生地9克,炒地龍3克,桑寄生9克,絡石藤9克,海風藤9克。7劑。

過五日家長欣喜來告,患兒行動已恢復如常。再囑其服健步虎潛丸一月,每日二次,每次3克,用開水化服,以鞏固療效。

儘量塞至不能再塞為止,外用黃泥塗在活蟾身上,在炭火上炙至泥紅為度,將泥去掉,研成細末。服法:一日0.3克,第二日0.6克,三天0.9克,四天1.2克,五天1.5克,至1.5克不能再加,以後每日1.5克,約連服三隻可腹膨漸消。

二診 3月11日。前進蟾蜍等療疳瀉積化滯,旬日來大腹脹滿已消其半,按之鬆軟,納穀仍旺,胃氣尚強,乘隙攻消,勢不容緩。

莪術4.5克 枳實4.5克 大腹皮9克 茯苓9克 制川厚樸3克 青皮陳皮(各)4.5克 烏藥4.5克 金鈴子4.5克 焦山楂9克 五穀蟲4.5克 續服蟾蜍壹隻(制法同上)

三診 3月21日。兩進攻消瀉積,理氣化滯,腹脹已消,大便稀溏,納食不如前旺,兒體易實,中病即止,治當消補並施。

炒黨參9克 炒白術9克 陳皮3克 仙半夏4.5克 焦山楂9克 枳殼4.5克 炙雞內金4.5克 淮山藥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1克 廣木香3克 砂仁1.5克(後如) 炒穀芽12克

案七、馬脾風

丁某,3歲。

初診 11月28日。寒邪客于肺俞,日久寒鬱化熱,閉塞肺經,肺失通降,上逆暴喘,聲如拽鋸,痰涎壅盛,咳如破竹汗潤發巔,胸凸脘陷,鼻翼煽動,面色青滯,脈象滑數,已成馬脾風險候也,急為開肺宣閉,平喘下痰。

生麻黃4.5克(先煎去沫) 生大黃4.5克 生石膏30克 杏仁9克 甘草2.1克 黑醜3克 檳榔9克 枳實4.5克 炙蘇子9克 葶藶子4.5克

二診 11月29日。投以麻黃開肺宣閉,大黃攻裡蕩滌,檳榔黑醜下氣通利,解出膠狀稠痰頗多,由此三焦通利,喘平咳揚,肺氣得宣,喉頭拽鋸之聲,已告平息,胸脘亦趨平復,可謂因病施藥,以藥合證,峻藥不可猛浪,中病即止,不宣再施,今當清金化痰,不致變幻乃幸。

橘白橘絡(各)3克 川貝母4.5克 炙桑白皮9克 冬瓜子9克 大白杏9克 炙甘草2.4克 炙紫菀6克 炙款冬花4.5克 茯苓9克 炙白前4.5克 炙馬兜玲4.5克

案八、痿證

方某,男,3歲。

初診:1965年10月22日。體溫38.8攝氏度(肛).發熱五天,汗出不暢,嘔吐四次,食欲不振,食之噁心,精神倦怠,大便兩日未解,小溲瀦留,腿軟不能站立,雙側下肢呈弛緩癱瘓,難於行動,僅左下肢趾端稍能動彈,全身軟弱無力,苔薄黃舌質紅,脈濡細。此系濕熱蘊蒸脾胃,浸淫筋脈,故下肢痿不用,二便閉塞不通。然起病之本,在於陽明,書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治宜清解濕熱,養血通絡。制茅術3克,石膏30克,知母4.5克,黃柏6克,天花粉9克,丹皮4.5克,當歸9克,桑寄生9克,秦艽6克,川牛膝9克。3劑。

二診:10月25日。體溫37.2攝氏度(肛)。投藥後身熱退,二便通,嘔吐亦止,食欲漸增,病勢轉輕,惟下肢癱瘓如前。苔黃已化,舌質仍紅,脈濡細。濕熱之邪,隨氣下行,經絡失於濡養,仍宗原法加行氣通絡之品。原方去丹皮,加絡石藤、海風藤各9克,橘白橘絡各3克。3劑。

三診:10月28日。迭進清解濕熱,行氣通絡之劑,右腳已能動彈,但尚難站立,精神已振,胃納大增,苔黃盡化,舌紅已轉淡。濕熱雖化,經絡受損未複,營衛失於調和,擬再疏通經絡,兼調氣血,仿獨活寄生東加減。獨活4.5克,桑寄生9克,秦艽6克,當歸6克,赤芍6克,炙甘草1.5克,細生地15克,炒杜仲6克,川牛膝9克,白茯苓9克,絡石藤9克,海風藤9克。5劑。

四診:11月3日。服藥後療效顯著,扶持已能站立,但無力起步。蓋肝主筋,腎主骨,濕熱雖化,但肝腎兩傷。再宜補益肝腎、養血通絡:炙虎骨9克,當歸尾9克,赤芍白芍各4.5克,川牛膝淮牛膝各9克,宣木瓜9克,細生地9克,炒地龍3克,桑寄生9克,絡石藤9克,海風藤9克。7劑。

過五日家長欣喜來告,患兒行動已恢復如常。再囑其服健步虎潛丸一月,每日二次,每次3克,用開水化服,以鞏固療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