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鼻窒的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本病多由邪滯鼻竅所致, 治療時根據病機不同, 可分為清熱宣肺通竅, 益氣散邪通竅、行氣活血通竅等。

內治法

1、肺經蘊熱, 壅塞鼻竅

臨床表現: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 時輕時重, 鼻涕色黃而黏, 可伴有口幹, 咳嗽痰少而黃。 鼻腔肌膜充血暗紅, 下鼻甲腫脹, 表面光滑, 觸之柔軟有彈性。 舌尖紅或舌質紅, 苔薄黃, 脈數。

證候分析:肺經蘊熱, 薰蒸鼻竅, 故鼻肌膜充血腫脹;肺失清肅, 鼻塞, 涕黃, 咳嗽痰少。 舌尖紅或舌質紅, 苔薄黃, 脈數乃肺經蘊熱之象。

治法:清熱散邪, 宣肺通竅。

方藥:黃芩東加減。 選用黃芩、梔子、桑白皮解毒,

清瀉肺熱;連翹、薄荷、荊芥疏風清熱通鼻竅;赤芍、麥冬入血入陰, 一涼血, 一養陰;桔梗一清肺熱, 並載藥直達病所。

2、肺脾氣虛, 邪滯鼻竅

臨床表現:鼻塞間歇性或交替性, 遇寒加重, 鼻涕白而黏或稀清, 量較多。 頭暈頭重, 倦怠乏力, 少氣懶言, 面色恍白, 咳嗽痰稀, 惡風怕冷, 易感冒。 鼻腔肌膜腫脹色淡紅。 舌淡苔白, 脈浮無力或緩弱。

證候分析:肺脾氣虛, 衛氣不固, 外邪易犯, 邪毒易滯, 故鼻塞。 陰陽相爭, 陽氣偏盛時則症狀輕, 陰氣偏盛時症狀重, 故鼻塞間歇性, 或呈交替性, 遇寒症狀加重。 證屬虛寒, 故鼻內肌膜腫脹色淡, 流涕清稀;肺氣不足則氣短。 肺不布津, 聚而生痰, 肺氣上逆, 則咳嗽。 氣虛則面色恍白。 如食欲欠佳, 大便時溏、體倦乏力為脾氣虛弱之征。

治法:補益肺脾, 散邪通竅。

方藥:肺氣虛為主者, 可選用溫肺止流丹加減。 方中人參、甘草、訶子補肺斂氣;細辛、荊芥祛風散寒通竅;桔梗、魚腦石散結除涕;可加辛夷、蒼耳子等通鼻竅, 加五味子、白術、黃芪補益肺脾。

若脾氣虛為主者, 可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以健脾益氣, 升陽通竅。 易患感冒或遇風冷則鼻塞加重者, 可合用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

3、邪毒久留, 血瘀鼻竅

臨床表現:鼻塞重, 或持續性鼻塞, 鼻涕黏白或黏黃, 鼻音重, 或嗅覺減退, 頭痛頭脹, 可伴有耳脹悶堵塞, 聽力下降等症狀。 舌質暗紅或有瘀點, 脈弦或弦細。

證候分析:病久, 邪毒久滯, 壅阻脈絡, 氣滯血瘀, 鼻腔壅滯, 鼻塞持續, 鼻甲暗紅肥厚;濁邪阻滯脈絡, 蒙蔽清竅,

故頭痛頭脹、耳脹悶堵塞感;舌質暗紅或有瘀點, 脈弦澀為氣滯血瘀之征。

治法:行氣活血, 化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東加減。 方中桃仁、紅花、赤藥、川芎活血化瘀, 散壅滯;麝香(可用人工麝香代)、老蔥通陽開竅;紅棗補益氣血以扶正;黃酒溫通血脈, 引諸藥入絡。 可加用祛痰散結之藥, 以祛濁除涕通鼻竅, 如石菖蒲、絲瓜絡, 浙貝等;頭脹痛、耳堵者, 加柴胡、升麻、菊花以理氣散邪。

外治法

1、滴鼻:可用芳香通竅的中藥滴鼻劑滴鼻或1%麻黃素液滴鼻。 或糖皮質激素類滴鼻劑。

2、超聲霧化吸入:可用中藥煎煮液如蒼耳子散, 或用柴胡、當歸、丹參等注射液作超聲霧化經鼻吸入。

3、吹鼻:鵝不食草乾粉或碧雲散吹鼻。

4、下鼻甲注射:鼻甲肥大者, 可選用當歸、川芎、黃芪、複方丹參、魚腥草等注射液做下鼻甲注射,

每次每側注射1~2毫升, 5~7日1次, 5次為1療程。

5、灼烙法:表麻後用烙鐵或高頻電刀, 蘸上麻油, 燒灼下鼻甲, 每7~10日灼烙1次, 3次為1個療程。 亦可配合射頻、微波治療。

6、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對下鼻甲肥大硬實, 諸法不效者, 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

針灸療法

1、針刺:取穴迎香、合穀、上星穴。 頭痛配風池、太陽、印堂, 中等刺激, 留針15分鐘, 每日或隔日1次。

2、艾灸:取穴人中、迎香、風池、百會, 肺氣虛者配肺俞、太淵, 脾虛者配脾俞、胃俞、足三裡。 灸至局部發熱為度, 隔日1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