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中湯由哪幾味藥組成

清中湯由哪幾味藥組成

清中湯是《證治準繩·類方》中記載的一種湯藥,由黃連、山梔、陳皮、茯苓、半夏、草豆蔻、甘草七味藥組成。 主治胃脘火痛,外感胃脘痛,裡有熱者。

方中黃連、山梔清熱化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草豆蔻健脾祛濕,理氣和胃。 七味藥的具體功效如下:

1、黃連:黃連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2、山梔:山梔的葉、花、果實及根均能入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

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3、陳皮:陳皮就是我們吃橘子時丟棄的橘子皮,經過加工後的陳皮。 由於其放置的時間越久,其藥效越強,故名陳皮。 具有健脾和胃,行氣寬中,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脾胃 氣滯,脘腹長滿,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梅核氣。

4、茯苓: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5、半夏: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

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

6、草豆蔻:草豆蔻有溫中、祛寒、行氣、燥濕的功效,治心腹冷痛,寒濕吐瀉,草豆蔻用藥禁忌是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草豆蔻。

7、甘草:甘草為鎮咳祛痰中藥,作用頗為廣泛,在中藥湯劑及中成藥配伍中,常用其補氣益脾、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之功效。

清中湯的加減

清中湯主治胃脘火痛,外感胃脘痛,裡有熱者。 除了原有的配方之外,還可以加入其它中藥材進行加減,會有不同的功效哦。

1、如濕濁較甚,則加蒼術、厚樸、菖蒲、砂仁等辛溫燥濕之品,並輔以黃芩、蒲公英等清熱藥物,以防辛溫助熱。

2、若為痰濕阻胃,症見脘腹脹痛,痞悶不舒,泛泛欲嘔,咯吐痰涎,苔白膩或滑,可用二陳湯合平胃散,燥濕健脾,和胃降逆。

清中湯的臨床運用

清中湯,原治“胃中大熱作痛”.餘以之治急、慢性胃炎、潰瘍病等引起的急性胃脘痛,證屬鬱火或實熱者,屢試屢效。 如屬肝鬱氣滯尚未化火或虛寒胃痛不可妄投。

方中黃連、山梔子苦寒清火;陳皮理氣;佐半夏、草豆蔻之類,辛溫以散邪,兼能降逆。 鬱散則火隨之得泄,脘痛乃止。 又恐連、梔苦寒戕傷脾胃,以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全方寒熱相伍,辛升苦降,相輔相成。 既清火開泄肝鬱,又降逆和胃止嘔,是臨床治療鬱火胃痛良方。

例如:某患者因胃脘劇痛入院,被診斷為“急性胃炎”.先服顛茄合劑,並肌注阿托品、非那根、維生素K4等鮮效,肌注杜冷丁可暫時緩解,旋即又劇痛不止。

繼用中藥加味芍藥甘草湯亦罔效,延餘診治。

症見胃脘劇痛,拒按,心煩口苦,噁心欲嘔,泛酸嘈雜。 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病屬火鬱中脘,胃失和降。 法當清泄鬱火、和胃降逆。

處方:黃連、法半夏各7克,陳皮10克,炒山梔子、茯苓、川楝子、白芍各12克,甘草3克,草蔻仁5克,生薑3片。 水煎服。 晚9時進藥,2小時後痛勢大減,午夜痛除,安然入寐。 又進2劑治癒出院。

如有胃脘火痛者,可以試試用清中湯調理看看。 另外,也要注意日常飲食,這樣才會有一個健康的腸胃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