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怪脈詳細介紹

正常人的脈象是不快不慢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的脈象非常的奇怪, 這就被稱為怪脈。 那麼常見的怪脈有哪幾種呢, 每一種都有身體特定呢。 這些怪脈暗示什麼什麼異常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怪脈者, 異乎一般常見之脈者。 所以在脈象分類中, 有的專著把怪脈分離出來, 多數則不列怪脈, 這可能是由於平紊極少見的緣故。 怪脈首見於《內經·紊問》, 如屋捅、雀啄等。 後經元·危亦林整理, 共分為十怪脈。 由於這十種脈象比較罕見, 故元·李東垣《脈訣指掌》、明·劉純的《醫經小學》和清·王幫傅《脈訣乳海》等書中僅敘述其六。

清·林之翰《四診抉微》、丹波元簡《脈學輯要》、湯本求其的《皇漢醫學》則僅敘述其中之七。 而對偃刀、轉豆、麻促、釜沸多所不載。

現就十怪脈分析討論

1、雀啄

元, 危亦林《世醫得鼓方》卷一日:“雀啄之脈, 指下來三去一, 如雀啄食之狀, 脾之穀氣已絕於內, 醒者十一日死, 困者六七日死。 ”清·林之翰《四診抉微》卷五日:“如雀啄食, 連三五至忽止, 良久複來。 ”清·王幫傅《脈訣乳海》卷一日:“凡雀之啄食, 必連連啄之, 時一回顧, 恐人之將捕也。 怪脈之來, 連連數急, 時複一止, 如雀啄食之狀。 又日雀啄者、脈來甚數而疾, 絕心複頓來也。 ”

基於上述, 雀啄之脈, 是非規則性節律不整脈, 且它的至微可能是較速的+每—休止之後有一個“良久複來”的艱難特點。

發生的原因:從心電圖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一個或兩個正食的節律之後, 隨著一個早期收縮, 以數成為三聯律, 或二聯律, 或者由於房室傳導阻滯、每三四個正常的傳導激動以後, 有一個竇房結的波, 不能傳達到心室, 不能引起心室的收縮, 故脈搏停止一次。

雀啄脈不論在哪種情況下發生, 都可以說明心臟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 危亦林“脾之穀氣已絕於內, 醒者十一日死, 困者六七日死”的論點, 從現在肴, 死期雖很難確定, 但對預後的推論是正確的。

2、屋漏

屋漏脈象的特點,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屋漏之脈, 如水下滴濺她之貌。 ”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日:“屋露者-, 其來既絕而止, 時時複起, 不相連屬也。 ”清·林之翰《四診抉微》日:“屋漏脈,

如殘漏, 良久一滴。 ”《中醫脈學研究引《醫學約編》日:“屋漏水流, 半時一濺者。 ”不難看出屋漏脈的特徵是, 脈率緩慢, 猶如房屋之露水, 很久才滴落一滴。

發生的原因:崔玉田等《中醫脈學研究》認為:“多是房室完全傳導阻滯, 心房的激動, 不能傳達到心室, 所以發生了心室性自動結律。 心室律一分鐘約在40次左右, 如低於三十次以下者, 則很容易發生昏厥。 ”在中醫則以為後天脾胃化源不足而致, 如《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日:山死脾脈銳堅:如鳥之啄, 如鳥之距, 如屋之潺, 如水之流, 日脖死。 ”脾既衰敗, 氣血營衛源絕, 故危亦林《世醫得數方》曰:“胃氣榮衛俱絕, 七八日(按系不定語)間危矣。 ”

3、釜沸

釜沸脈的特徵。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曰:“釜沸, 如湯湧都、息數具無。

”清·林之翰《四診抉微》日:“釜沸脈, 如釜中水, 火燃而沸, 有出有人。 ”《中醫脈學研究》引黎民壽日:“釜沸之狀, 如湯湧沸, 指下尋之, 中央起, 四釁傾流, 有進無退, 脈無息數。 ”足見釜沸脈的特點是, 脈浮數之撅, 猶如滾沸的開水在鍋中沸騰, 有出無入。 崔玉田、趙恩儉《中醫脈學研究》認為:“有出無人, 即是在指下一個接一個跳動, 雖然是教急, 但仍然能查到—定至數。 所謂脈無息數、不過是一種形容。 《索問犬奇論篇》中載:‘脈至浮合, 浮台如微, 一息十至以上, 是經氣予不足也, 微見九日死(或謂九十日死)。 ’與釜沸同是一意思。 ”

又曰:“這種異常傾率, 在心電圖多表現為心動過速(陣發性或竇性者), 以陣發性心動過速節律快, 每分鐘可以崔—百五十到二百多次,

此多為機能性者, 發作以後, 可自動緩解, 一般來說世有危險。 心富性心動過速、預後多不良, 亦可能於短期內發生死亡。 在某些發熱的病人、尤其是小兒、脈率也可能很高也應慎重。 總之, 不論什麼性質:如果長期跳不止, 都可能發生心力者竭?。 他如陣發性心房撲動等亦可見到此脈, 均可因心衰而喪生。

4、蝦游

蝦遊的脈象有如下二種說法:冉冉移動, 忽一跳說。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狀如蝦游水面, 杳然不見, 須臾又來, 隱隱然不動, 依前不去。 ”;來遲去速說。 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日:”蝦遊冉冉, 而進遇難尋。 訣雲:蝦游狀若蝦蟇遊, 魂去行屍定主憂。 蝦遊者, 冉冉而起, 及細尋之、不知脈之所在, 久而複起, 遲遲輒沒, 言來遲去速也。 ”蝦遊脈兼有浮象, 危氏“狀如蝦游水面”已有此意,故清·林之翰《四診抉微》日:“蝦遊脈,始則冉冉不動,沉時忽一浮。”明·李梃《醫學入門》日:“蝦遊靜中跳一躍。”

根據上述各家說法,不難看出蝦遊脈的特點是浮而伴休止,又來盛去衰,或來盛大去短促的脈象,是屬於不整脈的一種,從“靜中一動”推測,這種不整脈,當屬遲緩性不整脈,它的“來遲去速”,特別是去速,當和洪脈(相似與水沖脈)相類。這種脈常見於梅毒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伴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狀況之下。

總之,蝦遊脈是以浮麗隱約可見,為蝦游水面,去時突然一跳而速然消失的不整脈,是陰絕陽敗的表現。病得此脈,凶多吉少,故危亦林日:“醒者七日死,沉困者三日不治。”

5、彈石

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日:“彈字,當作平聲讀,不當作去聲讀。彈石者,如指彈于石上,劈而堅硬也。若誤作去聲讀則為彈丸之彈,失其劈劈之旨矣。”此說是正確的。關於其脈之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彈石,脈來辟辟湊指,急促而堅,乃腎經真髒脈見。”近人崔玉田等《中醫脈學研究)曰:”脈象,從骨間辟辟而至,為據彈石主於腎絕。黎民壽說:彈石之狀,堅而促,來遲去速,指下尋之至搏面絕,喻為指彈石,此真腎脈也。”根據“為指彈石,劈劈堅硬”,“急促而堅”,“堅而促,來遲去速”等幾方而特點,則彈石脈應是脈來有力而教,來時洪大,去時短促為特徵,它和榮脈之有力,緊脈之有力,以及洪脈之來盛去衰有相似之處。‘彈石脈的形成,可能與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梅毒性心臟病有關。從“乃腎經真髒脈見不治”分析,無疑是腎水枯竭,孤陽獨亢,風火內燔的陰亡液絕征,雖不日死,實也難愈之表現。

6、解索

關於脈象: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脈散散無序。”消·屬學海《脈義簡摩》卷五日:“解索者,動散而隨散亂;無複次絕也。”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曰:“解索者,謂如索之朽壞,解效無複次序也。若謂解結之解則誤也。”近人,張翼《談切脈》日:“脈跳忽疏忽密,脈律紊亂;有如解索(繩)。所謂,:或囊或效,動教而數吼,無複次指也。”無疑這種脈的節律是不整而又速率較快,且散漫不液的。崔玉田等《中醫脈學研究》認為:這是一種脈搏節律嚴重不整,及數吼不清的現象,與前面所述之散脈,可能類似。”

7、童翔

關於脈象: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曰:“魚翔,脈浮膚泛泛。竹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日:“魚躍者,魚翔脈也。遲疑掉尾者,頭不動而尾搖,撇然一厥也。”清·林之翰《四診談微》日:“魚翔脈,其脈本不動,而末強搖。”清·周學海《脈義筒摩》曰:“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綜合幾家論點,則魚翔脈是由浮、遲、休止、泛泛教漫等特點絕成。正如王幫傅所說:“蝦遊者,以上下之往來言,時複一隱也。魚翔者,以內外之往來言,時複一厥也。”余以為王氏所講的上下,當以尺寸應,內外當浮沉合。果如此則魚翔脈應是:浮在皮膚,效漫不拘,似有似無,脈率極緩慢而又不整齊為特點。

魚翔脈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以為:“三陰效急,又曰亡陽。”清·王幫傅認為:“魚翔腎絕亦“為期。”可見此脈的成因是陰亡為主,陰陽俱亡的晚期表現。就現代醫學而論,魚翔脈的特點,與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併發心動過緩二型二度房室傳導阻滯,高度房室傳導沮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很可能有關。這種情況,死亡率很高,所以危亦林說:“當以死斷。”

8、偃刀

脈象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偃刀之脈,尋之如手循刀刃,無進無退,其數無准。”可見偃刀脈是由緊弦細和休止等組成。以緊弦細急,為手捫刀刃又休止不齊為特點。

偃刀脈的形成:元·危亦林說:“由心亢血枯,衛氣獨居,無所歸宿。”顯然是屬於陰液損耗,孤陽獨亢,陰陽之氣不相平衡一類的心血管疾患,從如刃的緊弦等特點推論,也是動脈硬化一類的疾患。

9、轉豆

脈象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形為豆周旋輾轉,並無息數。”可見轉豆是一種心率較快,形如豆轉動的脈象。

轉豆脈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認為是“臟腑空虛,正氣飄散”的器質性病脈。可見于多種危重病人有嚴重心律紊亂之時,如房室分離伴心動過速及多發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時。元·危亦-林認為:“象回衍屍,其死可立待也。”

10、麻促

脈象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應指如麻子之紛亂,細微至甚。”這是一種脈搏急促零亂,脈體非常細微無為的脈象。

麻促脈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認為是“盞衛枯榮血獨澀”,氣不運血,氣衰血枯的脈象。亦屬嚴重心律失常的一種。由於十怪脈中某寫脈象不容易理解,臨床上亦比較少見,故明代以降,多記錄其中之六。多數文獻對麻促偃刀,轉豆等多避二不論,近代脈搏描記亦未能證實,所以我們認為近人張翼《談切脈》對“十怪脈的分析”比較客觀,茲節錄如下:如日:從十怪脈的脈象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脈率極快,節律不齊,急促零亂,急疏忽密者,如雀啄、彈石、解索、釜沸、轉豆、麻促。前人以為雀啄脈,豫者十二日死,困者六,七日死。釜沸之脈,朝見夕死、夕見朝死。偃刀見之,“四月象療”。脈見轉豆,“其死立待”。麻促之脈,“輕者三日死,重者一日殂”。彈石、解索預後也不良。此類脈象均見於重危病人有嚴重心律紊亂之時;如房室分離伴心動過速及多發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時,其脈可如雀啄,解索、麻促。各種心率較快的。動過速及心房、心室撲動,其脈可如彈石、偃刀、轉豆及釜沸。

正常脈象是指什麼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鐘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中醫在切診時,還十分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因素,以避免誤斷。如從年齡看,脈象小兒多快于成人,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體多強健,脈多有力;老年人體衰弱,脈來緩遲;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脈多稍浮;騰人脈象多沉伏。另外,當長途旅行、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飲酒、飽食、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較弱;氣候對脈象也有影響,如春天的脈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脈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脈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脈象微沉(冬石)。至於“反關脈”(脈不見於寸口,而見於腕關節的背側)、“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橈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脈。

結語:以上就是我們中醫常說的十種怪脈,每一種怪脈都暗示身體有什麼隱患的,你發現了嗎?對於正常的脈象,我們也要熟悉,它的特點是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的哦。

危氏“狀如蝦游水面”已有此意,故清·林之翰《四診抉微》日:“蝦遊脈,始則冉冉不動,沉時忽一浮。”明·李梃《醫學入門》日:“蝦遊靜中跳一躍。”

根據上述各家說法,不難看出蝦遊脈的特點是浮而伴休止,又來盛去衰,或來盛大去短促的脈象,是屬於不整脈的一種,從“靜中一動”推測,這種不整脈,當屬遲緩性不整脈,它的“來遲去速”,特別是去速,當和洪脈(相似與水沖脈)相類。這種脈常見於梅毒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伴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狀況之下。

總之,蝦遊脈是以浮麗隱約可見,為蝦游水面,去時突然一跳而速然消失的不整脈,是陰絕陽敗的表現。病得此脈,凶多吉少,故危亦林日:“醒者七日死,沉困者三日不治。”

5、彈石

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日:“彈字,當作平聲讀,不當作去聲讀。彈石者,如指彈于石上,劈而堅硬也。若誤作去聲讀則為彈丸之彈,失其劈劈之旨矣。”此說是正確的。關於其脈之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彈石,脈來辟辟湊指,急促而堅,乃腎經真髒脈見。”近人崔玉田等《中醫脈學研究)曰:”脈象,從骨間辟辟而至,為據彈石主於腎絕。黎民壽說:彈石之狀,堅而促,來遲去速,指下尋之至搏面絕,喻為指彈石,此真腎脈也。”根據“為指彈石,劈劈堅硬”,“急促而堅”,“堅而促,來遲去速”等幾方而特點,則彈石脈應是脈來有力而教,來時洪大,去時短促為特徵,它和榮脈之有力,緊脈之有力,以及洪脈之來盛去衰有相似之處。‘彈石脈的形成,可能與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梅毒性心臟病有關。從“乃腎經真髒脈見不治”分析,無疑是腎水枯竭,孤陽獨亢,風火內燔的陰亡液絕征,雖不日死,實也難愈之表現。

6、解索

關於脈象: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脈散散無序。”消·屬學海《脈義簡摩》卷五日:“解索者,動散而隨散亂;無複次絕也。”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曰:“解索者,謂如索之朽壞,解效無複次序也。若謂解結之解則誤也。”近人,張翼《談切脈》日:“脈跳忽疏忽密,脈律紊亂;有如解索(繩)。所謂,:或囊或效,動教而數吼,無複次指也。”無疑這種脈的節律是不整而又速率較快,且散漫不液的。崔玉田等《中醫脈學研究》認為:這是一種脈搏節律嚴重不整,及數吼不清的現象,與前面所述之散脈,可能類似。”

7、童翔

關於脈象: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曰:“魚翔,脈浮膚泛泛。竹清·王幫傅《脈訣乳海》日:“魚躍者,魚翔脈也。遲疑掉尾者,頭不動而尾搖,撇然一厥也。”清·林之翰《四診談微》日:“魚翔脈,其脈本不動,而末強搖。”清·周學海《脈義筒摩》曰:“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綜合幾家論點,則魚翔脈是由浮、遲、休止、泛泛教漫等特點絕成。正如王幫傅所說:“蝦遊者,以上下之往來言,時複一隱也。魚翔者,以內外之往來言,時複一厥也。”余以為王氏所講的上下,當以尺寸應,內外當浮沉合。果如此則魚翔脈應是:浮在皮膚,效漫不拘,似有似無,脈率極緩慢而又不整齊為特點。

魚翔脈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以為:“三陰效急,又曰亡陽。”清·王幫傅認為:“魚翔腎絕亦“為期。”可見此脈的成因是陰亡為主,陰陽俱亡的晚期表現。就現代醫學而論,魚翔脈的特點,與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併發心動過緩二型二度房室傳導阻滯,高度房室傳導沮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很可能有關。這種情況,死亡率很高,所以危亦林說:“當以死斷。”

8、偃刀

脈象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偃刀之脈,尋之如手循刀刃,無進無退,其數無准。”可見偃刀脈是由緊弦細和休止等組成。以緊弦細急,為手捫刀刃又休止不齊為特點。

偃刀脈的形成:元·危亦林說:“由心亢血枯,衛氣獨居,無所歸宿。”顯然是屬於陰液損耗,孤陽獨亢,陰陽之氣不相平衡一類的心血管疾患,從如刃的緊弦等特點推論,也是動脈硬化一類的疾患。

9、轉豆

脈象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形為豆周旋輾轉,並無息數。”可見轉豆是一種心率較快,形如豆轉動的脈象。

轉豆脈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認為是“臟腑空虛,正氣飄散”的器質性病脈。可見于多種危重病人有嚴重心律紊亂之時,如房室分離伴心動過速及多發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時。元·危亦-林認為:“象回衍屍,其死可立待也。”

10、麻促

脈象特徵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日:“應指如麻子之紛亂,細微至甚。”這是一種脈搏急促零亂,脈體非常細微無為的脈象。

麻促脈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認為是“盞衛枯榮血獨澀”,氣不運血,氣衰血枯的脈象。亦屬嚴重心律失常的一種。由於十怪脈中某寫脈象不容易理解,臨床上亦比較少見,故明代以降,多記錄其中之六。多數文獻對麻促偃刀,轉豆等多避二不論,近代脈搏描記亦未能證實,所以我們認為近人張翼《談切脈》對“十怪脈的分析”比較客觀,茲節錄如下:如日:從十怪脈的脈象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脈率極快,節律不齊,急促零亂,急疏忽密者,如雀啄、彈石、解索、釜沸、轉豆、麻促。前人以為雀啄脈,豫者十二日死,困者六,七日死。釜沸之脈,朝見夕死、夕見朝死。偃刀見之,“四月象療”。脈見轉豆,“其死立待”。麻促之脈,“輕者三日死,重者一日殂”。彈石、解索預後也不良。此類脈象均見於重危病人有嚴重心律紊亂之時;如房室分離伴心動過速及多發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時,其脈可如雀啄,解索、麻促。各種心率較快的。動過速及心房、心室撲動,其脈可如彈石、偃刀、轉豆及釜沸。

正常脈象是指什麼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鐘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中醫在切診時,還十分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因素,以避免誤斷。如從年齡看,脈象小兒多快于成人,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體多強健,脈多有力;老年人體衰弱,脈來緩遲;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脈多稍浮;騰人脈象多沉伏。另外,當長途旅行、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飲酒、飽食、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較弱;氣候對脈象也有影響,如春天的脈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脈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脈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脈象微沉(冬石)。至於“反關脈”(脈不見於寸口,而見於腕關節的背側)、“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橈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脈。

結語:以上就是我們中醫常說的十種怪脈,每一種怪脈都暗示身體有什麼隱患的,你發現了嗎?對於正常的脈象,我們也要熟悉,它的特點是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的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