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acute non-spesific pericarditis) 是一種漿液纖維蛋白性心包炎, 病因不明, 可能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發病前數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起病急劇。 臨床特徵:劇烈胸痛、發熱, 約在70%的患者中可以聽到心包摩擦音, 心包滲液一般為小量或中等量, 很少產生嚴重心包壓塞症狀。 檢查常有血沉快、白細胞升高、心電圖ST段抬高、x線心影增大。 如果心肌受累, 可形成急性心肌心包炎。 本病可自行痊癒, 以對症治療為主, 包括臥床休息、止痛劑及鎮靜劑等, 糖皮質激素可有效地控制症狀。
二、結核性心包炎(tuberculous pericarditis) 由氣管,
三、腫瘤性心包炎(neoplastic pericarditis) 原發性心包腫瘤很少見, 最典型的是心包間坡瘤、惡性纖維肉瘤、血管肉瘤以及良性或惡性畸胎瘤。 大多數為繼發性心包腫瘤, 其中約唱0%為肺癌、乳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引起的腫瘤性心包炎,
四、化膿性心包炎(purulent pericarditis) 由胸內感染直接蔓延、膈下或肝膿腫穿破、或心包穿透性損傷感染而引起, 也可由血行細菌播散所致。 心包滲出液最初為漿液纖維蛋白性的, 其後轉為化膿性, 隨著病程進展, 炎症可使滲液膿稠、機化導致心包粘連,
五、心臟損傷後綜合征(postpericardioslomy syndrome) 在心臟手術、心肌梗死或心臟創傷後2周出現發熱、心前區疼痛、乾咳、肌肉關節痛、白細胞增高、血沉加速等臨床症群。 目前認為可能與高敏反應或自身免疫反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