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娩出後30分鐘, 胎盤尚未娩出者, 稱為胎盤滯留, 胎盤部分未娩出者, 稱胎盤殘留, 胎盤與子宮壁粘連緊密, 部分或全部胎盤不能自行剝離, 稱為胎盤植入。
由於胎盤因素而導致的產後出血占相當大的比重, 其原因多與胎盤剝離機制異常, 胎盤排出受阻, 以及胎盤著床異常等因素有關。
根據胎盤剝離情況可分為胎盤粘連、胎盤滯留及胎盤植入三種類型。
1.胎盤粘連
導致胎盤粘連最常見的原因為子宮內膜炎。 這與人工流產、引產數目增加, 子宮內膜受機械損傷或感染有關。
(1)胎盤完全性粘連:胎盤完全粘連時可以完全無出血,
(2)胎盤部分性粘連:胎盤未粘連部分從子宮蛻膜層剝離後, 血竇開放, 而粘連部分妨礙子宮的正常收縮、以至發生嚴重出血。
2.胎盤剝離後滯留
胎盤已全部剝離, 有時接生者未能識別未予處理, 或因子宮及腹肌收縮乏力, 或膀胱充盈致胎盤滯留于子宮下段。 也稱胎衣不下。
3.植入胎盤
根據絨毛植入的深淺, 可分為三種。
(1)侵入性胎盤:胎盤絨毛侵入子宮肌層淺層, 其間無蛻膜組織相隔。
(2)植入性胎盤:胎盤絨毛侵入子宮肌層深層。
(3)穿透性胎盤:胎盤絨毛穿透子宮肌層達漿膜層, 有時甚至穿透漿膜至腹腔。 植入胎盤可因其粘連、植入及穿透的面積不同,
植入性胎盤多為子宮蛻膜缺乏或發育不全所致。 常見於反復或過度搔刮宮腔, 子宮內膜炎後, 子宮內膜創傷或炎性變後瘢痕形成, 以及有剖宮產史和人工剝離胎盤史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