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耳濕疹治療說明

1.風熱濕邪浸漬

主證 耳道或耳殼周圍膚色潮紅、灼熱、瘙癢, 有水泡, 潰後流出黃色脂水、糜爛、黃水淋漓, 幹後結成黃色痂皮。 揭開痂皮, 則見附著於肌膚處的仍然糜爛浮腐, 有膿液。 由於脂水污染而使病區逐漸擴大。 其中若風盛者, 以奇癢為重, 常於夜裡為甚, 影響睡眠;若濕熱盛, 則糜爛、灼痛、黃水淋漓為主。 嬰兒可有發熱、煩躁、睡眠不安等症。

證候分析:風熱濕邪加以肝膽火熱蒸灼肌膚, 故皮膚紅腫、灼熱、疼痛;生有水泡, 破後黃水淋漓, 是為濕盛之證;瘙癢不止, 是為風盛之證;灼熱而痛是為熱盛。 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若受肝膽濕熱干擾, 則發熱、煩躁、睡眠不安。

治療

(1)內治:宜清熱利濕, 疏風止癢, 風邪偏重者, 可用消風散, 方中重用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衣以祛風止癢, 用蒼術、苦參、木通以理濕;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涼血清營;當歸、胡麻仁養血潤燥。 若濕重者可選用萆薢滲濕湯, 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澤瀉、赤茯苓利水滲濕;黃柏清熱利濕祛風;丹皮清熱涼血。 若濕熱壅盛者, 宜清熱解毒祛濕, 可用龍膽瀉肝湯, 選加金銀花、菊花、蒲公英、黃柏、苦參以加強清熱除濕的作用。

(2)外治:

①保持患部清潔。 有幹痂者, 可選用清熱解毒, 除濕止癢的藥物, 如花椒葉、桉樹葉、桃葉等, 適量煎水外洗;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g, 煎水, 微溫外洗患部並濕敷。

②黃水淋漓者,

可用柏石散、青黛散調敷, 以清熱除濕。

③紅腫焮痛、瘙癢、出水者, 可用三黃洗劑或25%黃連油混懸液外搽, 以清熱解毒, 除濕止癢。

④有膿痂者, 可用黃連粉撒布或塗黃連膏, 以清熱解毒。

2.血虛生風化燥

主證 大多病程較長, 反復發作, 耳道、耳殼及周圍之皮膚增厚、粗糙、皸裂、上覆痂皮或鱗屑, 一般僅有癢感而少疼痛, 抓搔之後, 有小血點, 但很快結成血痂。 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黃, 飲食減少, 身倦乏力, 舌質淡, 苔白, 脈細緩等。

證候分析:耳竅失于滋養, 複為餘邪所困, 濕熱之邪停聚, 傷及肌膚, 以致皮膚增厚, 粗糙, 久則血虛生風化燥, 故皸裂, 作癢;由於脾氣不足, 不能健運, 故納少, 體倦乏力, 面黃, 舌質淡, 脈細緩。

治療

(1)內治:宜養血熄風潤燥, 用地黃飲,

取熟地、當歸、首烏養血, 生地、丹皮、玄參、紅花涼血活血, 白蒺藜、僵蠶祛風, 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以治血為主, 而達到治風目的, 正所謂"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或用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東加減, 以健脾養血滋陰, 癢甚者加蟬衣、地膚子、苦參等。 或用八珍湯選加薏苡仁, 陳皮、砂仁、蟬衣等以健脾核風止癢。

(2)外治:

①用紫連膏、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 以滋潤肌膚, 解毒祛濕。

②用黃瓜藤燒炭存性, 香油調搽, 或穿粉散香油調搽, 或紫草茸油外搽, 以滋潤肌膚。

③耳後縫間開裂者, 用黃連膏紗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貼患處, 每天換藥一次至愈為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