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對於寶寶來說危害極大, 不但容易導致感染, 而且還會誘發肝炎。 特別是很多的父母還做了錯誤的事情, 更加導致腹瀉的加重。
小兒腹瀉千萬別做的三件事
一、腹瀉後馬上要止瀉
有些媽媽看到孩子腹瀉後上吐下瀉, 身體十分虛弱, 就會給孩子採取立即止瀉方式。 其實腹瀉是腸道排泄廢物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 通過腹瀉可以排除病菌等有害物。 所以, 腹瀉並不一定就是壞事。 治療腹瀉重點應該是找到腹瀉的原因並解決掉, 而不是單純的止瀉。
在寶寶出現腹瀉狀況後, 應當在不刻意止瀉的前提下,
二、腹瀉要用抗生素
秋季寶寶腹瀉往往起病急, 開始表現為發燒, 隨後24小時內開始出現腹瀉, 少則一天數次, 多則數十次, 大便稀薄, 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 寶寶出現腹瀉, 媽媽們不要太著急, 有時間可以諮詢下鴿子醫生。
很多媽媽此時會選擇給寶寶服用抗生素。 但事實上, 70%的急性水樣便腹瀉寶寶不必使用抗生素, 一般可以服用腸黏膜保護劑, 如思密達, 可以固定吸附有害病菌及其毒素, 使病原物不易侵入腸壁, 保護並促進腸黏膜再生修復。 濫用抗菌藥物會造成細菌耐藥菌株不斷增多, 同時還可繼發腸道菌群失調、黴菌性腸炎等, 使腹瀉病遷延或加重。
哪種腹瀉類型要服用抗生素呢?需要抗生素治療的腹瀉有:菌痢、霍亂、嬰幼兒沙門菌腸炎、各種重症腹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腹瀉。 通常來講, 如果大便帶膿血, 就需要使用抗生素;12歲以下的腹瀉患兒, 突然發熱, 面色蒼白, 四肢發涼, 肌肉發緊, 這樣的痢疾, 也要使用抗生素。
三、寶寶腹瀉後要禁食
對於寶寶急性腹瀉, 長輩們的做法常常是要給孩子禁食。 但較長時間饑餓, 不僅不利於患兒營養的維持, 並且如果原來有營養不良者, 其營養狀況將更進一步惡化, 還會影響腸粘膜修復、更新, 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 使免疫力下降, 反復感染, 最後導致“腹瀉, 營養不良, 再次腹瀉”的惡性循環。
有些患兒還會因禁食饑餓而哭鬧不止,
寶寶腹瀉的危害
1、感染: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 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 但也有在腹瀉之後, 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 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 容易併發真菌感染, 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 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2、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症:腹瀉病程較長, 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 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症。 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 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症敗血症病兒, 預後不良, 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併發症之一。
4、其他: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 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 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