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麻痹症嚴重可致癱瘓 四種方法助早日康復

孩子患有小兒麻痹症家長一定很擔心, 很多家長可能不瞭解小兒麻痹症, 想知道小兒麻痹症的併發症有哪些, 希望下面專家們的介紹, 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讓大家更多地瞭解小兒麻痹症的併發症有哪些。

小兒麻痹症的併發症多見於延髓型呼吸麻痹患者可繼發支氣管炎、肺炎、肺不張、急性肺水腫以及氮質血症、高血壓等。

急性期約1/4患者有心電圖異常提示, 心肌病變可由病毒直接引起或繼發於嚴重缺氧胃腸道麻痹, 可併發急性胃擴張、胃潰瘍、腸麻痹、尿瀦留, 易併發尿路感染等小兒麻痹症的併發症。

長期嚴重癱瘓臥床不起者骨骼萎縮、脫鈣, 可併發高鈣血症及尿路結石等小兒麻痹症的併發症。

部分支配肢體的肌肉癱瘓, 造成不同肌肉之間的力量不平衡。 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癱瘓, 而支配足內翻的肌肉未癱瘓, 造成足兩邊的力量不平衡, 內側有力, 外側無力, 就會發生足內翻。

患肢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攣縮, 造成畸形。 比如膝關節後面的軟組織攣縮, 就會造成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

不正常的行走等負重活動, 加重畸形。 比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軟組織攣縮的畸形, 早期是可以糾正的, 但是患者不瞭解這一點, 而是在不正常姿勢下繼續行走或做其它活動, 就會使畸形加重;相反, 如應用夾板把肢體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勢,

就可防止畸形的發生。

肢體的廢用不活動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 發病後患兒肢體癱瘓, 不活動, 而肢體的生長發育與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密切相關, 肢體癱瘓不活動的結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軟組織的發育遲緩, 甚至退化, 而出現患肢短小、細瘦、關節鬆弛, 甚至發生脫位。

長期不良姿勢的維持是產生肢體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 比如患兒癱瘓後長期盤腿坐位, 就會造成髖、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 長期胸、腰挺不直的彎曲坐姿就會造成脊椎彎曲畸形等。

小兒麻痹症的併發症有很多, 給孩子的健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家長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那麼, 如何有效的治療小兒麻痹症?

針灸治療, 適用於年齡小, 病程短, 肢體萎縮不明顯者。 可根據癱瘓部位取穴, 上肢常取頸部夾脊穴、肩貞、大椎、手三裡、少海、內關、合穀、後溪, 每次選2~3穴。 下肢常選腰脊旁開1寸處, 環跳、秩邊、跳躍、玉樞、髀關、陰廉、四強、伏兔、承扶、殷門、季中、陽陵泉、足三裡、解溪、太溪、絕骨、風市、承山、落地等, 根據癱瘓肢體所涉及的主要肌群, 選有關穴位3~4個, 每次可更換輪流進行, 每天1次, 10~15次為一療程, 二療程之間相隔3~5天。 開始治療時用強刺激取得療效後改中刺激, 鞏固療效用弱刺激。 可用電針或水針, 每次選1~2穴位注射維生素B1、γ氨酪酸或活血化瘀中藥複方當歸液(當歸、紅花、川芎製劑), 每穴0.5~1.0ml。

推拿療法, 在癱瘓肢體上以滾法來回滾8~10分鐘, 按揉鬆弛關節3~5分鐘,

搓有關脊柱及肢體5~6遍, 並在局部以擦法擦熱, 每日或隔日1次, 可教家屬在家進行。

功能鍛煉, 癱瘓重不能活動的肢體, 可先按摩、推拿, 促進患肢血循環, 改善肌肉營養及神經調節, 增強肌力。 患肢能作輕微動作而肌力極差者, 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內收等被動動作。 肢體已能活動而肌力仍差時, 鼓勵患者作自動運動, 進行體育療法, 借助體療工具鍛煉肌力和矯正畸形。

理療, 可採用水療、電療、蠟療、光療等促使病肌鬆弛, 增進局部血流和炎症吸收。 其他, 可用拔火罐(火罐、水罐、氣罐)及中藥熏洗、外敷以促進癱瘓肢體恢復。 另有報導應用穴位刺激結紮療法促進癱瘓較久的肢體增強肌力。 畸形肢體可採用木板或石膏固定, 以及用手術矯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