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齲病是怎麼回事

齲病是一種由口腔中多種因素複合作用所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 表現為無機質的脫礦和有機質的分解, 隨著病程的發展而有一色澤變化到形成實質性病損的演變過程。 其特點是發病率高, 分佈廣。 一般平均齲患率可在50%左右, 是口腔主要的常見病, 也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癌腫和心血管疾病並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牙菌斑的致齲作用與牙菌斑內致齲細菌的代謝活動緊密相關。 各種糖類(主要是蔗糖)在口腔內經水解成為單糖後, 進入致齲細菌體內。

由於菌斑內缺乏氧氣, 主要進行無氧酵解糖代謝, 結果產生大量乳酸及甲酸、乙酸、丁酸等。 由於所產生的酸在緻密的、凝膠狀的菌斑中不易擴散和清除, 唾液的緩衝作用也難以發揮, 酸的局部持續作用可以使pH下降至臨界值以下, 使釉質脫礦, 形成齲損。 除非通過口腔衛生措施將牙菌斑徹底清除, 否則它將長期聚集於牙面並導致齲病和(或)牙周疾病。

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 口腔衛生差、牙菌斑指數高、變鏈菌數量大, 齲病發病率也高。 在治療中, 徹底清除菌斑就可以有效地預防齲病。 因此, 可以認為牙菌斑就是齲病發病的最重要的因素, 沒有牙菌斑就不會發生齲病。

牙菌斑中的細菌與齲病發病密切相關。 隨著齲病的發生,

牙菌斑內細菌比例可不斷發生變化。 在齲病發病期間變形鏈球菌、放線菌、乳桿菌和酵母菌數量增加時, 而血鏈球菌和韋永菌數量減少。

所有放線菌均能發酵葡萄糖產酸, 主要產生乳酸, 少量乙酸和琥珀酸等。 在悉生動物試驗中證實, 接種黏性放線菌和內氏放線菌後, 可在實驗動物中造成根部齲、窩溝齲和牙周組織破壞。 在離體, 一些放線菌表面菌毛對牙面特別是根面有很高的親和力, 促進牙菌斑的形成。 一些放線菌還能合成胞外果聚糖、雜聚糖和胞內多糖, 其主要成分為己糖胺和已糖。 這些多糖僅具低度致齲性。 目前普遍認為, 放線菌的生物學性能說明該菌可能與致齲性有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