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齲病病因學

目前公認的齲病病因學說是四聯因素學說,主要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宿主和時間, 其基本點為:致齲性食物(特別是蔗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在糖, 緊緊貼附於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獲得性膜上, 在這種由牙齒表面解剖結構和生化、生物物理特點形成的不僅得以牢固的附著於牙面, 而且可以在適宜溫度下, 有足夠的時間在菌斑深層產酸, 侵蝕牙齒, 使之脫礦, 並進而破壞有機質, 產生齲洞。

1.細菌

是齲病發生的必要條件, 一般認為致齲菌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產酸菌屬, 其中主要為變形鏈球菌、放線菌屬和乳桿菌,

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產酸, 導致牙齒無機質脫礦;另一種是革蘭氏陽性球菌, 可破壞有機質, 經過長期作用可使牙齒形成齲洞。 目前公認的主要致齲菌是變形鏈球菌, 其它還包括放線菌屬、乳桿菌等。

細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於牙面。 口腔滯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後, 一方面聚合產生高粘性葡聚糖, 形成菌斑基質, 另一方面產酸使牙齒脫礦, 菌斑的組成比較複雜, 除大量細菌外, 還有糖、蛋白、酶等物質。

2.口腔環境

口腔是牙齒的外環境, 與齲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其中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既與菌斑基質的形成有關, 也是菌斑中細菌的主要能源, 細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謝產生酸,

並合成細胞外多糖和細胞內多糖, 所產的有機酸有利於產酸和耐酸菌的生長, 也有利於牙體硬組織的脫礦, 多糖能促進細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積聚, 並在外源性糖缺乏時, 提供能量來源。 因此, 碳水化合物是齲病發生的物質基礎。

(2)涎液在正常情況下, 涎液有以下幾種作用:

機械清洗作用減少細菌的積聚。

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著。

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鹽類等物質起中和作用。

抗溶作用通過所含鈣、磷、氟等增強牙齒抗酸能力, 減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質發生變化時, 均可影響齲患率, 臨床可見, 口幹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齲患率明顯增加。 頜面部放射治療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壞而有多個牙齲;另一方面,

當涎液中乳酸量增加, 或重碳酸鹽含量減少時, 也有利於齲的發生。

3.宿主

牙齒是齲病過程中的靶器官, 牙齒的形態、礦化程度和組織結構與齲病發生有直接關係, 如牙齒的窩溝處和礦化不良的牙較易患齲, 而礦化程度較好、組織內含氟量適當的牙抗齲力較強;另方面, 牙齒的結構與機體有密切關係, 尤其是在發育中, 不僅影響到牙齒的發育和結構, 而且對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組成也有很大影響, 因而也是齲病發生中的重要環節。

4.時間

齲病的發生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從初期齲到臨床形成齲洞一般需1.5-2年, 因此即使致齲細菌、適宜的環境和易感宿主同時存在, 齲病也不會立即發生,

只有上述三個因素同時存在相當長的時間, 才可能產生齲壞, 所以時間因素在齲病發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