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慢性唇炎中醫治療!

慢性唇炎為唇病中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 常反復發作, 持續難愈, 近年來, 筆者採用中醫辨證分型, 中藥內服和西藥外用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慢性唇炎臨床資料

32例中, 男性10例, 女性22例。 年齡最小15歲, 最大64歲, 平均34.7歲。 病程2~15年, ≤3年者30例。 診斷標準:唇部乾燥脫屑、滲出結痂、充血水腫等為其主要表現, 反復發作, 時重時輕, 持續不愈;自覺發脹, 瘙癢, 灼熱疼痛。

2、慢性唇炎治療方法

2.1 辨證論治

2.1.1 濕熱型(9例) 粘膜損害為紅斑、水皰, 滋水淋漓, 味腥而粘, 或有糜爛, 瘙癢難忍, 或疼痛兼作, 伴口苦心煩, 尿赤便秘,

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或弦滑數。 西醫診斷為慢性唇炎急性發作期。 治則:清熱利濕, 解毒消腫。

2.1.2 血虛風燥型(12例) 粘膜、皮膚損害浸潤, 口唇變厚、乾燥脫屑、色素沉著, 瘙癢劇烈, 抓破滲水, 舌淡紅苔薄或淨, 脈細數或滑數。 西醫診斷為慢性唇炎遷延期。 治則補血養陰、祛風止癢。

2.1.3 風毒凝聚型(11例) 粘膜損害增厚變粗、苔癬樣變、色暗褐, 無明顯滲液、抓之起皮屑、瘙癢劇烈, 伴大便乾燥, 舌質紫暗、苔白膩, 脈沉緩。 全身無明顯的血虛徵象。 西醫診斷為慢性唇炎遷延期。 治則熄風止癢、除濕解毒。

2.2 西藥外用 地塞米松1~2mg(0.5~1ml)加2%普魯卡因0.5~1ml於粘膜病損基底部注射, 每週1次, 外塗金黴素甘油。

2.3 療程 中藥水煎內服。 每週連服5劑。 每日1劑, 煎服2次(分別於早、晚餐後約30min後服), 4周為1個療程。

3、慢性唇炎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2個療程後判斷療效。 治癒:症狀消除、唇部外觀恢復正常, 1年內無復發。 有效:症狀明顯減輕、唇部外觀大致恢復正常, 病損有明顯癒合趨向, 癒合占50%以上。 無效:症狀及唇部病損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32例患者經治療後, 治癒15例, 占46.9%(1個療程治癒者11例), 其中濕熱型6例, 血虛風燥型8例, 風毒凝聚型1例;有效13例, 占40.6%, 其中濕熱型3例, 血虛風燥型3例, 風毒凝聚型7例;無效4例, 占12.5%, 其中血虛風燥型1例, 風毒凝聚型3例。 總有效率為87.5%。

慢性唇炎中醫稱之“慢唇風”。 其臨床表現為多型性損害, 有乾燥、皸裂、糜爛、水皰、滲液、結痂或脫屑。 現代醫學認為主要為外界刺激因素引起。 而中醫認為稟性不耐, 濕熱內蘊, 複感風邪, 致風濕熱邪相搏,
浸淫肌膚是本病的病因。 其中“濕”是主因。 濕熱為病尚可灼耗陰血津液, 致陰津虧損、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 因濕性粘滯, 故病多遷延難愈, 病久邪深而風毒凝聚。 故在辨證治療時分為濕熱型、血虛風燥型及風毒凝聚型。 濕熱型治以清熱利濕, 解毒消腫, 方用龍膽瀉肝東加減:龍膽草、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柴胡疏肝泄熱以助清利肝經濕熱, 澤瀉健脾滲濕, 佐以生地黃、當歸養血益陰。 血虛風燥型治以清癢東加減, 當歸、生地黃、何首烏補血養陰, 黃芪補氣以生血, 白蒺藜、荊芥、防風、苦參祛風燥濕, 蟬蛻疏散風熱, 白僵蠶解毒、性溫能燥濕, 諸藥皆能止癢, 赤芍、川芎涼血搜風。 風毒凝聚型治以全蟲方加減, 全蠍熄風,
解毒散結, 配皂角刺、蒺藜則增加解毒祛風作用。 黃柏清熱解毒、燥濕, 苦參燥濕止癢, 白鮮皮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炒槐花疏風涼血、解毒。 在辨證治療時結合病損粘膜下注射皮質激素, 外塗金黴素甘油抗炎護膚, 由於皮質激素對各種原因(物理、化學、生物、免疫)引起的炎症都有較強的抗炎作用, 可減輕炎症早期的滲出、水腫、毛細血管擴張、白細胞浸潤及吞噬反應, 延緩肉芽組織生成、促使癒合, 從而取得了預期的療效。 4例無效病例中都有揭剝鮮屑, 搔抓唇部習慣及嗜食辛辣油膩之品。 其中3例為風毒凝聚型, 筆者曾注意到有血瘀之征, 擬在以後的治療中增加行氣活血祛瘀之品以期獲得更好的療效。

此外, 避免長時間唇部接觸樂器等物品,

禁習慣性咬唇、舔唇,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煙、多飲水, 保持大便通暢將有助於預防本病的復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