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六經辨證 陽明病證治

從中醫理論上分析, 我們能夠給更加直觀的治療陽明病證, 很多人對陽明病證不瞭解, 其實, 中醫辨證治療非常有效。 中醫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 經過研究證實, 中醫辨證治療陽明病非常有效, 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吧!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是也。 ”

“傷寒三日, 陽明脈大。 ”

“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 不惡寒, 反惡熱也。 ”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衣,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 清者死, 微者但發熱譫語者,

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 則止後服。 ”

“陽明病, 汗出多而喘者, 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胃中燥, 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

概括:凡出現身熱, 汗自出, 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 就叫陽明病。 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1.陽明經證:外邪入裡化熱, 熱與燥相合於胃中, 以致消爍津液, 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洪大等。

2.陽明腑證:外邪人裡化熱, 與大腸的燥熱相合, 以致津液被耗, 燥結成實, 阻滯於中, 即產生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脈沉實等證。

三、治則方藥

當其高熱散漫之際, 則以寒涼藥清熱為治, 所以陽明經證主要用清法, 可選用辛寒苦寒清解裡熱的方劑;若熱與實結於大腸則以寒下藥為治,

急下存陰, 爭取時間, 不使煎熬津液, 所以腑證主要用下法, 可選用苦寒瀉下的方藥。

1.陽明經證治法:陽明經證是裡熱蒸騰所致, 表裡俱熱, 所以治宜石膏湯。

2.陽明腑證治法:陽明腑證是邪熱已與大腸糟粕搏結成實熱證。 治療的目的是排除燥實, 清肅裡熱。 由於病變有輕重緩急的不同, 所以陽明腑證的治法有三個方子:調胃承氣湯為瀉下緩劑, 是治療腑實初起, 結而未實, 或津液受損以燥熱為主的證候, 小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實為主;大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燥實為主。

“實則陽明, 虛則太陰”, 這是一句有實踐經驗的中醫諺語。 陽明病可以轉變為太陰病, 也就是抗病力由強到減弱的表現,

預後不良;太陰病也可以轉變為陽明病, 則表示抗病力由弱轉強, 預後佳良。

陽明病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 有少陽陽明, 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 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 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 發汗、利小便, 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也。 問曰∶緣何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 發汗若下若利小便者, 此亡津液, 胃中乾燥, 因轉屬陽明, 不更衣, 內實, 大便難者, 此名陽明病也。 傷寒脈浮而緩, 手足自溫者, 是為系在太陰。 太陰者, 身當發黃, 若小便利, 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 大便硬者, 為陽明病也。 陽脈實, 因發其汗, 汗出多者, 亦為太過, 太過為陽絕於裡, 亡津液, 大便因硬也。 陽明病, 若能食為中風, 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

但頭眩不惡寒, 故能食而咳, 其人必咽痛, 若不咳者, 咽不痛也。 陽明病, 不能食, 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 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 故攻其熱必噦也。 陽明病, 脈遲, 食難用飽, 飽則微煩頭眩, 必小便難, 此欲作穀疸, 下之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 脈遲故也。 陽明病, 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 傷寒嘔多, 雖有陽明症, 不可攻也。 陽明病, 面合赤色, 不可攻之, 攻之必發熱, 色黃, 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 心下硬滿者, 不可攻之。 攻之, 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結語:上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中醫辨證治療陽明病的方法, 在治療疾病上, 我們應該對症下藥, 希望上文的介紹能夠幫助到大家, 也希望大家能多瞭解中醫療法的知識。 除了中醫療法,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注意生活習慣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