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蛔蟲病家長們瞭解多少呢?蛔蟲病的症狀有哪些?知道了這些蛔蟲病的症狀, 該如何治療蛔蟲病呢?
蛔蟲病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 表現為平時雖正常但仍很消瘦。
當環境改變或小兒、饑餓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時突然腹痛, 孩子叫打滾、屈體彎腰、出冷汗、面色蒼白, 腹痛以肚臍周圍為重。 常伴有, 甚至可吐出蛔蟲。 有時能自行緩解, 腹痛消失, 小兒顯得疲憊。 完全恢復後照常玩耍。 每次疼痛發作數分鐘, 這種疼痛可能不是每天發作, 也可每天發作數次。
除了腹痛以外, 還傳出現多食、厭食和偏食,
小兒感染較重時, 可引起智力遲鈍、磨牙等表現, 極個別可引起神經性嘔吐、肌肉麻痹和癲癇樣發作。 因此不能對蛔蟲病掉以輕心。
1、幼蟲移行引起的症狀
(1)蛔幼性肺炎或蛔蟲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即Loffler綜合征)幼蟲移行至肺引起, 表現為咳嗽、胸悶、血絲痰或哮喘樣症狀, 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肺部體征不明顯, X線胸片可見肺部點狀、片狀或絮狀陰影, 病灶易變或很快消失。 症狀1~2周消失。
(2)重症感染幼蟲可侵入腦、肝、脾、腎、甲狀腺和眼, 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 如驚厥、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視網膜炎、眼瞼水腫及尿的改變等。
2、成蟲引起的症狀
成蟲寄生於空腸, 以腸腔內半消化食物為食。 臨床表現與蛔蟲多少、寄生部位有關。 輕者無任何症狀, 大量蛔蟲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饑, 異食癖;常腹痛, 位於臍周, 喜按揉, 不劇烈;部分病人煩躁易驚或萎靡、磨牙;蟲體的異種蛋白可引起蕁麻疹、哮喘等過敏症狀。 感染嚴重者可造成營養不良, 影響生長發育。
小兒蛔蟲病的症狀有很多, 發現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那麼, 小兒蛔蟲病如何治療?
服用蛔蟲藥時, 一定要少吃易“產氣”的食物, 如蘿蔔、紅薯、豆類等。 因為, 這些食物含豐富的澱粉、糖類、纖維等, 經腸道細菌發酵後, 會產生大量氣體, 如排不出去, 蓄積在腸道內會導致腸蠕動障礙, 出現消化不良。
驅蛔藥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覺前服用,
為孩子驅蟲前, 最好先帶其到醫院, 弄清體內有無寄生蟲、有哪種寄生蟲, 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對症下藥。
驅蛔藥常服或服用過量都會產生不良反應, 如頭暈、頭痛、嘔吐、肝功能損害。 所以, 孩子不宜常服驅蛔藥, 肝腎功能不全、脾胃虛弱、急性發熱的孩子, 更應慎用或禁用。 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孩子, 肝臟發育尚不完全, 而大多數驅蟲藥中都含有影響肝功能的成分, 服用後會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損害, 引起轉氨酶升高和厭食症。
偏方如下:
1、使君子30克, 豬瘦肉Z0克, 麵粉30克。 把使君子肉搗碎, 豬肉洗淨剁碎, 同與麵粉混合均勻, 做餅10個, 蒸熟。 每服1個, 且日2次。 本方適用于小兒身體虛熱而有蛔蟲者。
2、使君子適量。 將使君子略炒至香, 按年齡每歲每日2粒, (最多每天不得超過20粒), 分3次嚼服, 連服3日為1療程。 本方適用于小兒蛔蟲及蟯蟲病。
3、楝根白皮、檳榔各20克, 白糖適量。 將楝根白皮去淨皮, 與檳榔片同水煎取汁, 濃縮, 加白糖製成60毫升糖漿。 睡前空腹飲, 連用2日。 本方適用于小兒蛔蟲、鉤蟲。
4、風眼果7—10個(去殼)豬瘦肉100克。 將二者加清水適量煲湯, 用食鹽少許調味, 飲湯食鳳眼果及豬瘦肉。
5、南瓜子若乾洗淨, 晾乾, 去殼取仁, 研極細末, 備用;5歲以上小兒每次10---15克, 5歲以下小兒每次6--9克, 均用蜂蜜調服, 日2次, 連服2--3天。 本方對小兒蛔蟲有效。
6、黃連3克, 烏梅10克, 黃柏(炒)5克, 使君子12克, 檳榔、川椒(炒)各10粒, 金羚炭9克, 細辛2克, 土茯苓15克, 赤芍1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3次。 本方為李月方, 可安蛔止痛, 適用于小兒蛔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