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患兒的誘發因素

癲癇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慢性發作性疾病。 癲癇患者中50%發病於5歲以下, 75%發病於14歲以下。 由於小兒時期高發病率及家長對患兒生活品質的日益關注, 積極控制癲癇患兒反復發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抗癲癇治療的同時部分患兒仍有發作, 通過探討癲癇的發作誘因, 並避免這些誘發因素, 可以協助藥物治療, 更好地控制癲癇發作。

癲癇患兒可因發熱、感染、過度體力勞累、精神因素(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恐怖、激動、驚嚇等)、睡眠不足、看電視或電腦、意外事件(外傷、手術、溺水等)而誘發, 但這些因素對不同個體影響不一,

要根據每個患兒的耐受程度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 保證患者全面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中, 70例癲癇患兒中45例(45/70, 64.3%)有誘發因素。 6歲以下最常見的誘發因素為呼吸道感染(16例, 占66.67%), 感染因素外主要為過度體力勞累, 可能與患兒多動、過度玩耍有關。 6歲以上患兒的誘發因素依次為感染、學習壓力大(屬精神因素)、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及看電視或電腦等。 既往研究也有類似結果。 這與成人癲癇誘發因素有所不同, 成人所要承受的來自生活與社會的壓力肯定比兒童要大, 且成人抗感染能力也強, 故成人癲癇再發的誘因以精神因素最多見。 6歲以上兒童學習壓力大、睡眠不足等成為常見誘因可能與內地家長要求過高,

使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增大有關。

各種誘發因素誘發癇性發作的機制中, 感染作為兒童癲癇最常見的誘發因素, 尤其在<>

(1)在癲癇兒童患者中感染的發生率比較高可能與癲癇患兒自身免疫力較低有關。

(2)有誘發因素的患兒中伴智力低下的比率較高, 這部分患兒活動較少, 處於亞健康狀態, 比健康兒童患病率高。

(3)感染也是癇性發作患兒來就診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一部分患兒無誘因或因感染以外的原因導致癲癇發作, 緩解後患兒精神如常, 家長未重視, 未來就診導致統計結果可能有一定的誤差。

不論在成年人還是兒童癲癇患者中壓力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Spector等認為壓力可能導致皮質類固醇水準和大腦血液流動的生理學上的變化,

以此促進了癲癇發作。 玩電腦或看電視誘發的癲癇多屬於光敏性癲癇。 Wolf等發現在1, 000例癲癇患者中, 10%具有光敏性。 有報導發現一個患者的癇性發作可能有多種誘發因素, Tan等發現精神壓力和睡眠不足綜合在一起成為癲癇患者的誘發因素, daSilvaSousaP等亦研究發現在青年型肌陣攣性癲癇患者中, 睡眠不足和精神壓力作為誘發因素具有相關性, 這種相關性說明它們的誘發機制也可能相關或者它們代表同一病理生理改變的不同方面。 本研究還發現智力發育對誘發因素的耐受程度不一, 伴智力低下的癲癇患兒具有更多的誘發因素, 說明該類患兒腦損傷程度較重, 具有更低的驚厥閾值, 因此, 智力運動發育遲滯患兒更應避免有關誘發因素。

導致癲癇患兒癇性發作的誘發因素有多種, 對這些誘發因素重視不夠, 導致癲癇控制不良, 直接影響了抗癲癇治療的效果, 延長了癲癇治療的療程。 必須儘量減少這些誘發因素, 才能提高抗癲癇治療的療效。 作為家長應當讓患兒做一些適當強度的鍛煉, 盡可能與正常人一樣生活, 在不至於勞累的情況下, 運動鍛煉可提高患兒對疾病的抵抗力, 減少患兒感染的機率, 對預防癲癇發作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 發作較頻繁及曾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發作的患兒應禁止運動。 讓患兒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 保證充足的睡眠, 不要給與患兒過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 儘量避免或減少玩電子遊戲或看電視的時間。

作為醫師應瞭解每位患兒的敏感的誘發因素, 並告知家長這些可能的誘發因素, 讓他們加強對患兒的護理, 告訴他們怎樣避免這些誘發因素的發生, 達到減少癲癇發作, 提高抗癲癇治療療效的目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