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親子類的節目很流行, 比如《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 從節目裡大家可以看到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很深, 父母好的教育可以讓孩子健健康康快樂成長, 可是如果教育不當, 則會衍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幾個問題, 那麼你該反思自己了。
小編推薦:
教育孩子 家長要關注其心理 家長不要一直叫孩子的小名
超人型父母--自卑的孩子
有一種家長認為孩子永遠都是孩子, 什麼都不會幹, 每當孩子想去做一些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時, 父母總會沖到前面, 總說你不會做, 你做了也不好,
溺愛型父母--社會適應力差的孩子
還有一種是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方式, 就是所謂的"小公主", "小皇帝"全家人都圍繞這個孩子轉, 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孩子想吃什麼, 想做什麼, 再難也會辦到。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思維, 我想要的, 父母都能辦到, 別人都得聽自己的, 就會形成一種霸道的性格, 在父母的薰陶下, 自我認同感會過度提高, 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 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會遇到很大的挫折。 而在父母的過分溺愛下, 他們應對挫折的心理能力非常低。 當自我認同感和現實衝突時, 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 也許從此就會變得自我認同感很低, 從此一蹶不振.還有他們的獨立性特別差, 對別人有很大的依賴性, 心理年齡不成熟,
嚴厲型父母--過分叛逆的孩子
還有一種家長權威式的教育方式, 這種家長認為我是長輩, 這個家我說的算, 家教特別嚴, 不容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 但凡孩子與父母的觀念有衝突的地方, 都會在父母的嚴厲呵斥下, 不敢再有反駁。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孩子, 久而久之, 就形成一種強化, 父母永遠都是對的, 在人際方面會有障礙, 不敢在其它長輩面前說話, 比如老師, 上司, 總之比自己年長的說話比較有權威的, 他都不會主動去發言, 因為他已經把這種內心強化泛化了, 認為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自己提出來也極有可能會被否定, 他們都是他父母的影子。
放任自流型父母--孤僻的孩子
再有一種教育方式是放任性的, 這種父母有一部分是迫不得己的, 現在社會競爭激烈, 壓力過大, 這些做父母的整天忙於工作, 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 這就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 所以在孩子成長階段不是絕對不能和父母脫離的,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當然最好的就是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的, 給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 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 並能接納孩子們合理的想法和建議, 他們互相尊重, 彼此體貼關心,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則,而愛而不嬌,嚴而有格,寬鬆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縱,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處理好"度"這個問題,則是家教的成功秘訣。 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