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叉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

 自從Dandy 1934年首先提出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能導致三叉神經痛的論點以後, 一些臨床資料也表明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是三叉神經痛的原因之一。 許多學者因此採用神經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一) 常用方法

 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常用的開顱手術有:經顱中窩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三叉神經脊束切斷術、三叉神經根解壓術和顱後窩三叉神經根微血管解壓術。

 (二)手術操作技術

 常規消毒後, 採用2%利多卡因作耳後標記線內浸潤麻醉或全麻。 沿標記線作切口, 用顱骨鑽緊靠乙狀竇後緣鑽開一直徑大約為2cm大的骨窗(將骨屑收集備用)。

在手術顯微鏡下將小腦向後上方輕輕牽開, 用2~3mm寬頻吸引管的微型腦壓板由此放入達三叉神經根部, 自神經出腦橋處向遠端探查血管壓迫及其他病灶情況。 在神經與血管之間夾放一塊自體小肌片。 將受血管壓迫的神經包繞起來與血管隔開。 此時囑患者自己用手撞擊扳機點及做平時易誘發疼痛的某些動作, 若無疼痛則達到減壓目的。 逐層縫合關閉切口。

 (三)影響手術效果主觀滿意度的因素

 三叉神經痛行顯微血管減壓治療, 雖長期療效各報導不一, 但仍可作為一種可行方法應用。 以往遠期療效隨訪多偏重客觀因素, 缺乏瞭解患者對治療效果的主觀滿意度, 而後者對於從整體判斷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效果也是重要的。

影響主觀滿意度的一些因素包括:

 1、三叉神經痛是一個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 而各種治療方法又均無十分理想效果的一種疾患。 因而隨訪中發現, 儘管客觀上患者手術後疼痛未徹底消失, 留有輕微疼痛或疼痛復發, 但疼痛程度輕, 又改變了手術前疼痛不能為藥物所控制的狀況, 或伴有輕度併發症者, 主觀上患者仍對本手術的效果表示滿意。 對於這種客觀和主觀上不一致性, 患者自我對比手術前那種難以忍受的疼痛與手術後的情況, 得出正確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 這也為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增強了信心。 隨訪中患者較高的滿意度表明,

此手術仍不失為三叉神經痛治療的較好方法。

 2、 手術後早期治癒率並不可靠。 隨訪中發現, 手術後疼痛未緩解或未完全緩解者大多數表示不滿意。 這些患者均為開展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早期的病例。 近年來由於注重了受累血管的識別, 尤其是那些無名小動脈與三叉神經相交叉或在腦幹處相接觸, 或多根侵犯血管存在或動脈環隱蔽的情況, 對靜脈壓迫電凝切斷, 也採用完全切開神經周圍增厚的蛛網膜, 以伸直三叉神經根的方法, 皆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3、在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 儘管疼痛緩解, 如果仍遺留有面部感覺障礙或聽力障礙等併發症, 患者是不會滿意的。 行血管減壓不僅僅為了緩解疼痛, 還必須注意保留神經功能,

這是有別於三叉神經痛其他外科方法的重要一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