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瑤醫的痧症有哪些?

痧症是古代瑤族地區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瑤鄉千百年來盛行刮痧、挑痧療法。 痧症, 又名發痧、痧氣、痧麻等。 以全身脹累、頭昏腦脹、胸腹煩悶、噁心、倦怠無力、胸背部透發痧點, 甚則昏迷、四肢厥冷、或吐或瀉、或寒或熱、或脹或痛、或唇甲青紫為臨床特徵。

痧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以夏秋季節為多見。 本病多由體弱氣虛者, 感受病氣、黴氣、痧霧暑氣等外邪或飲食不沾, 內傷腸胃導致氣機阻滯、血運不暢、升降失常、盈虧失衡而發病。 在金秀、恭城、富川、巴馬、都安、江華等瑤族地區, 醫生們將痧症分為上百種之多, 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各種疾患。

如按發病緩急, 可分為急熱症、慢痧症、變症發痧等;按症狀輕重, 可分為輕痧麻和重痧麻;按其兼症有啞痧、絞腸痧、痧麻夾色、標蛇痧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 癖症的外延逐步有所擴大, 總括起來有以下四種:

(一)熱性疫病:即指由於夏秋二季因感觸穢濁之氣(痧氣)所致腹痛、吐瀉一類的病症。 表現為先發吐瀉後見腹痛者, 從穢氣痧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後見吐瀉者, 從暑氣痧發者多;心昏悶、痧誕膠結者, 從傷暑伏熱痧發者多;遍身腫脹、悶痛能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者, 從寒氣鬱為火毒痧發者多, 相當於現代醫學急性食物中毒、胃腸型感冒、中毒性菌痢等, 有一定的傳染性。 故《急救痧症全集》卷上有“痧者, 厲氣也”,

又稱痧疫、痧穢、痧痢、痧脹等。

(二)與疹同:指皮膚出現紅點如粟, 以指循皮膚, 稍有阻礙的疹點類病症。 如清代邵新甫在《臨證指南醫案》按語中言:“痧者, 疹之遵稱, 有頭粒如粟。 ”《時病論卷四》:“其風痧, 頭痛自汗, 腹痛肢麻。 ”指的是風疹, 是因為外感風熱時邪, 郁於肌表所致的小兒冬春季皮膚疹點細小淡紅, 退後無疹痕及脫屑, 且具有一定傳染性的病症。

(三)指麻疹:清代沈金鼇《幼科釋迷卷二麻疹》曰:“方書名麻疹者, 北人謂之疼, 吳人謂之痧子……各名不同, 其實則一也。 痧疹雖由肺胃間毒, 畢竟是肺經所發之疾, 故方書言手太陰肺經。 “《重刻爛喉丹痧輯要》“即呼為白麵痧”, 又叫白鼻痧, 是指由於患麻疹所出現的面色蒼白症。

(四)指一般的暑熱病症:此為現在民間的稱法,

指的是由於夏秋之間, 感受暑濕之濁氣後, 結於胸腹與經絡之間, 出現全身脹累感覺, 陣發性發麻感覺, 或在舌下、喉結旁、乳部及雙肘等部位靜脈淤血曲張, 噯出氣味有鹼性, 舌質灰藍等。 一般無傳染性, 治療及時多能迅速痊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