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同性戀的帽子扣在孩子身上

他曾有一個很要好的男性朋友, 兩個人很親密, 經常一塊聊天, 有時還摟摟抱抱。 但後來那男孩有了一個女朋友, 與他明顯疏遠了。 他感到成長心理失落, 他曾勸那男孩不要與女孩交往, 沒有奏效。 他擔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戀者。 他說, 他也想交女朋友, 但始終不敢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有時做性夢, 也時有性衝動。 夢中與之親密的既有男孩, 也有女孩。

通過與曉祥進一步的交談, 明白了他為什麼總是願意同男孩交朋友的原因了。 他的家裡一切都是母親做主, 母親對他的管教很嚴, 也特別厲害, 為了家庭瑣事常和他爸爸又哭又鬧,

他特反感, 也特討厭母親。 打從懂事起, 他就有意疏遠母親。 後來在初三時, 他與一個女孩曾有過較親密的關係, 可後來, 那女孩突然斷絕了與他的交往, 轉而與另一個男孩關係較好。 他很失望, 也很傷心, 進而覺得女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這使他更願意與男孩交往了。 很顯然, 曉祥的同性傾向是事出有因的, 他根本不是同性戀者。

在現實生活中, 的確存在把同性之間的依戀感情以及性行為都叫做同性戀的說法。 其實這是把同性戀概念人為地擴大了。 性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心理諮詢的個案一再證實, 青春期是一個性心理傾向比較混亂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 許多少男少女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

出現性別自我同一性障礙, 表現出與自身的性別相背離的性心理或性行為。 比如, 少男少女進入了青春期, 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萌動是一種自然的力量。 但是, 由於複雜的原因, 他們不能通過常態的兩性接觸和交往來滿足性心理的需求, 至於生理的能量更是不能通過兩性的性行為得到宣洩。 於是, 同性之間的一些親密接觸, 便起到了緩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緊張的替代作用。 反復強化的結果, 性行為與性物件建立了神經聯繫, 於是, 性傾向就出現了混亂而指向了同性。 這不僅在男孩子中存在, 在一些女孩子中也存在。 等到他們比較能夠和異性自然交往或者能夠進行常態的兩性性接觸的時候, 性傾向慢慢地就走向了常態。

從混亂走向有序, 是不少青少年男女性心理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過這樣一個階段, 大多完成了性別的自我同一性, 告別了性傾向的混亂期, 而形成常態的性傾向。 因此, 在我的心理諮詢中, 不少為自己的所謂“同性戀”而壓力重重的男孩女孩, 在領悟了上面道理的基礎上, 經過積極的自我調適, 都較好地走過了性傾向的混亂期。

詳情可登錄成長心理專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