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醫按診,
是對患者的肌膚、手足、胸腹或其他病變部位進行觸摸按壓,
以測知局部有無冷熱、硬塊、壓痛、淤塊或其他異常變化,
以推斷疾病的病位和病性的一種診斷方法。
1.按肌膚
按肌膚主要察肌膚之寒熱、榮枯、潤燥及有無腫脹等。
一般而言,
按之肌膚熱,
多為熱毒為患,
屬陽證;初按之燙手,
久按之稍輕,
為熱毒在表;愈按其熱愈甚者,
為熱毒在裡。
凡患處喜揉喜按的,
多屬虛屬陰;硬痛拒按者,
多屬實屬陽。
若按之肌膚乾燥,
甚或甲錯的,
為陰血(勒)大虧,
或龍路火路內有淤毒。
對於四肢腫脹者,
按之凹陷,
復原較慢者,
為水腫,
為水毒內聚、水道、穀道功能失調之兆:若腫脹肌膚壓之下凹,
舉手即起,
則為氣腫。
對於壯醫外科按診,
若毒瘡按之腫硬不熱,
根盤散而不收,
平塌漫胂者,
多屬痰毒寒濕內聚,
為陰證。
若根盤緊束,
按之灼手,
稍按之則疼痛、拒按,
甚則手不可近者,
多為熱毒火毒內識,
屬陽證。
若毒掩按之不堅,
推之不移,
按而不燙手者,
為未成膿;若按之邊硬而頂軟,
有波動感,
或瘡部皮膚灼手者,
為已成膿。
輕按之即痛,
甚則不可近者,
為毒瘡在表,
若重按方痛,
表面肌膚不紅不熱,
為毒瘡在內肉深部。
2.按胸腹
胸部:人體“咪心頭、“咪缽”等重要臟器均位於胸部,
按胸部可測知“咪心頭”、“咪缽”“噓”、“勒”之盛衰。
壯醫所稱的“咪心頭”,
位於左乳下,
搏動應手,
有力,
動而不緊,
緩而不急。
若按左乳下“味心頭”搏動微弱無力,
為“味心頭”氣虛:若搏動應手大過,
為精氣外泄;若搏動洪大彈手,
主危候,
對孕婦及癆病者尤應注意。
對“巧塢”神明已昏者,
有時按左乳下已無搏動,
但仍應積極搶救。
若左乳下按之久不應手,
鼻無氣息,
多為死候。
若按之胸部飽滿隆起,
氣短難續,
多為喘證(肺氣胖)之候。
腹部:無論在何部位按及包塊,
多為腹內有症塊之兆。
右上腹脅下按及凹凸不平硬塊,
多為肝之積塊(肝癌),
很多肝臟病變均可在此有壓痛。
心窩部壓痛為“咪胴”病變。
按之腹部脹滿,
叩之如鼓,
小便自利,
為穀道脹氣;若叩之如囊裹水,
小便不利,
為谷道水聚之水激病。
若腹內按及包塊礙手,
按之堅硬,
甚則如石,
推之不移,
痛有定處而拒按,
多為症積,
屬淤毒內阻;若包塊時聚時敢,
或按之無形,
痛無定處,
多為痕聚,
屬腹內氣結。
若腹內結聚,
繞臍而痛,
按之形如筋結,
指下有如蚯蚓蠕動,
腹壁索狀突起,
敢聚無常,
按之移動,
多為穀道蟲毒內積。
右下腹按之疼痛,
鬆手後尤甚者,
多為腸癰。
3.接手足
若手足按之燙物,
多為熱證,
屬陽。
若手足冰涼,
冷汗淋漓,
多為寒毒內盛,
陽不外達。
若手足冰冷,
氣短息微,
為陽衰陰盛,
陰陽離決之危候。
4.按穴位
壯醫認為,
穴位為龍路、火路網路在人體體表之網結,
人體內之臟腑骨肉,
發病後都可以通過龍路、火路的溝通,
影響這些網結,
並引起這些網結的某種變化,
如出現結節、索狀物、壓痛、過敏反應等。
如“咪體”有疾,
有時在肺輸摸到結節,
中府可有壓痛;肝(咪疊)有疾,
可在肝腧或期門壓痛:穀道“咪胴”有疾,
可在胃腧和足三裡有壓痛;毒、淤內聚,
結為腸癰,
可在上巨虛有壓痛。
醫者在運用壯醫按診法診查疾病時,
應體貼患者,
手法不可粗暴,
冷天要先暖手而後檢查,
並囑病人主動配合,
隨時如實反映自己的感覺,
按時注意病者表情變化,
以察其痛苦之所在。
壯醫按診運用的手法主要有觸、摸、按三種。
觸即以手指或手掌輕觸檢査部位,
以瞭解皮膚涼熱、潤燥等情況。
摸即以手摸被檢查部位,
以察局部感覺及腫物形態、大小等。
按即以手加力按壓局部,
如胸腹部、包塊部位,
以診查局部有無壓痛、腫塊的形態、質地、大小;腫脹、壓痛的程度及性質等等。
臨床上,
各種手法往往綜合運用,
常常是先觸後摸再壓,
由輕到重,
由淺人深地進行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