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道家氣功 養生注重“精氣神”

目錄:

第一章:養生須悟“精氣神”

第二章:氣功中的意感相依指什麼

第三章:氣功養生之常識

編者按:道家氣功, 養生注重“精氣神。 精氣神的道家氣功養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觀點, 那麼道家氣功是如何詮釋精氣神的重要性呢?精氣神又是如何來養生的呢?

養生須悟“精氣神”

精氣神口訣

顯密圓通真妙訣, 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 謹固牢藏體漏泄。

休漏泄, 體中藏, 汝受吾傳道自昌。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口訣記來多有益, 摒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 光皎潔, 好向丹台賞明月, ,

月藏玉免日藏烏, 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 性命堅, 卻能火裡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 功完隨作佛和仙。

摘自《西遊記》

精氣神是道家氣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道家內丹修煉尤重精氣神, 《金丹四百字》序中對此說的很分明。 精、氣、神都是“氣”這種物質, “精”不是交感之精, “氣”不是呼吸之氣。 “神”非心意思慮之神。 古人講“天有三寶日月星, 地有三寶水火風, 人有三寶精氣砷。 ”所謂“三寶”, “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是維持和強化人體生命運動的根本。 那麼, 應該怎樣理解精、氣、神的內涵呢?本文擬從以下方面對它進行一些探討。

在邏輯學中, “內涵”即某種概念所反映的物件的特有屬性;那麼精氣神的內涵是什麼呢?《黃庭經》中說:“積精累氣以成真。 ”也就是說, “精”和“氣”的積累,

可以生“神”, 從而形成高級別的“真氣”。 人體的“精、氣、神”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 統稱為“氣”。 .因為“精”在人體而言, 是最基礎的精微物質。 人能藏其“精”, 則“血氣”內固, 邪不侵內。 傳統認為“生之來謂之精”, “源于先天稟于父母”, 稱為“元精”。 其次是水穀氣之“精”, 即通過食物的充養, 獲得後天之“精”。 “精”是“氣”的物質基礎。 “精化氣”的過程, 需要“精”的充足。 “精”在人體生命運化中被不斷地消耗, 但善養生者懂得保“精”和聚“精”於體內。 “元精”隨身體增長變化, 不斷地被消耗, 只有水穀之精才可以得到補充, 先天之精與水穀之精是有差別的。 對生命運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先天之“精”。 丹家可以運用“聚精會神”的功法實現“精氣神”內部結構的轉化, 增補體內之精並提高其品質。
道經上說“精足不思欲”, 也成為“清心寡欲”的物質基礎。

古代是從“形而上”的“氣”物質層次上來研究世界萬物的。 “氣”理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核, 也是傳統醫學的理論支柱。 在人體內, 不斷地發生“精化氣”、“氣化形”, 進行著“氣化”和物化的過程。 從“形”與“氣”的角度來看, 則“氣以充形, 形以寓氣”。 “氣”的過程並不能替代形質的過程, 但“氣”從內部控制上確定了形質的演化特徵。 雖然說人體的形質演化與遺傳基因有關, 但基因數又與太極所分出的六十四數相合。 《伍柳仙宗》指出:“人之生死大關只一氣也。 ”有“氣”人活, “氣”去人亡, 傳統就是這樣從“氣”物質來理解和把握生命的運動。

世界萬物都是“氣”物質聚合而成, 而萬物又要部分或全體的“氣化”,

於是宇宙充滿了“氣”, 天地人的“氣”相交融, 而人頂天立地, 處於天地其間。 “夫人生於地, 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 命之日人。 ”《內經·素問》這裡所說的“氣”是指生命的能量性。 “氣”是“五行”運化的推動力量, 生命活力來源。 僅有“精”和“神”, 仍然是沒有生命運動的。 古人所謂:“氣人身來為之生。 ”反之則了無生“氣”。 “人在氣中, 氣在人中, 自天地至於萬物, 無不賴氣以生者也。 ”這裡主要是指“氣”的生命力。 因此, 丹家也有“氣足不思食”, 以至有辟穀食氣的說法和記載。 總之, 在“精氣神”中, “氣”是直接關係生命及其活力的一種內涵。

“神”在道家煉功實踐中占重要地位。 神關係著“精氣神”內涵的層次, 也關係著“五行”運化的級別, 《胎息經》中說:“氣人身來為之主, 神去離形為之死,

若欲長生, 神氣相注。 ”所謂:“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也是對“神”的充分估價。 丹家所說:“神足不思睡。 ”是神的一種外在表現。 煉功上主要靠以靜養, “神”入靜之後, 情志活動減少, 正像老子所雲:“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 ”從而使五臟之“氣”安定, “氣機”隨之平和, “精氣”才能化生“神”。 並能有效地入靜, 只有進一步地養“神”, 不斷提高“精氣神”的層次, 才能不斷地進步, 獲得越來越大的收益。

綜上所述, 精氣神的“神”, 一般是指“氣”的結構資訊性的表現。 “神”通常表現在人體五臟的運化能力。 有“神”或得“神”, 意思是運化的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廣義來說, “神”是對於“氣”內部的結構, 轉化、運化、運化的編碼而言的。 因此“神”對於“氣”物質而言, 具有有統帥和改變“氣”物質內部結構的作用,內丹上的功夫大多與“神”有直接關係。明代張景嶽指出:“神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練功進步的快慢,或者出現種種疑問和偏離,皆由“神”的掌握失度而來。

“精氣神”三者本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難以截然分開。重要的是三者可以相互轉化。這一點非常關鍵。《素問》中指出:“積氣以成精。”是指“氣”物質中能量性向物質性的轉化。“精化為氣”是指“氣”中物質性向能量性的轉化。《景嶽全書》中指出:“由神以化氣化精。”就是說“神”是“氣”物質的物質性與能量性得以相互轉化的條件和規定。因此,“神”又被看作是系統自組織和自組織程度的描述。在“精氣神”中,“神”是主導,是“氣”活力的體現,是生命的標誌,也是練功的主要追求,當然,“氣”中的“神”並不是脫離其“精”和“氣”的機械的獨立表現。《素問》中指出,“氣和而生”,“神乃自生”。張景嶽指出:“精、氣即足,神自旺矣:”因此,“神”本身與“精”、“氣”是辯證的內部關係。“精”、“氣”的充足和和諧,可以導致“神”的產生和升級。“神”反過來對“精、氣”產生整體的主導影響。

氣功中的意感相依指什麼

對於不熟悉氣功的朋友們,如果第一次聽到意感相依,可能很詫異,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氣功中的意感相依指什麼?

“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

在練功中會出現各種感覺,這種感覺有局部的脹、癢、冷、熱。酸、麻,有全身的輕、飄、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線上的暖流感覺。有些人練功中出現這些感覺很高興,認為這是練出成效的唯一標誌,把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這些感覺上,意念跟著這些感覺走;有些人練功中從未出現這些感覺,看見、聽見別人津津樂道於此,就著急、疑惑,懷疑自己練功不得法,不見成效,每次都帶著一種期望練功,尋找人們不適當誇張的那種感覺,硬想練出這種或那種的感覺來。

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練功中出現的各種感覺不是練功成效的唯一標誌,更不是我們練功的目的。它們是伴隨練功過程自然出現的反應,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的。如果拘泥於此,就會違背練功要松靜自然的宗旨,妨礙我們進入更高的氣功境界。

各種感覺,在練功的初級階段比較強烈,比較頻繁。隨著練功的深入,各種感覺也在變化,越來越細勻平和,最後達到心中一片清澈,肌體的各種感覺消失了。

對上述這些練功時出現的感覺,應該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過施加一定的意念,來誘導產生特定的感覺,以此來幫助入靜。例如,施加意念想像兩手捧著一碗水,用捧水的念頭代替和排除其它雜念。這種意念和感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相輔相成的。

氣功養生之常識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範圍。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裡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繫。它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結語: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的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效果都很好哦!(文章原作者:孫燕瑋,孫波,趙守林,張久星,遲沫涵,薑旖菲,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具有有統帥和改變“氣”物質內部結構的作用,內丹上的功夫大多與“神”有直接關係。明代張景嶽指出:“神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練功進步的快慢,或者出現種種疑問和偏離,皆由“神”的掌握失度而來。

“精氣神”三者本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難以截然分開。重要的是三者可以相互轉化。這一點非常關鍵。《素問》中指出:“積氣以成精。”是指“氣”物質中能量性向物質性的轉化。“精化為氣”是指“氣”中物質性向能量性的轉化。《景嶽全書》中指出:“由神以化氣化精。”就是說“神”是“氣”物質的物質性與能量性得以相互轉化的條件和規定。因此,“神”又被看作是系統自組織和自組織程度的描述。在“精氣神”中,“神”是主導,是“氣”活力的體現,是生命的標誌,也是練功的主要追求,當然,“氣”中的“神”並不是脫離其“精”和“氣”的機械的獨立表現。《素問》中指出,“氣和而生”,“神乃自生”。張景嶽指出:“精、氣即足,神自旺矣:”因此,“神”本身與“精”、“氣”是辯證的內部關係。“精”、“氣”的充足和和諧,可以導致“神”的產生和升級。“神”反過來對“精、氣”產生整體的主導影響。

氣功中的意感相依指什麼

對於不熟悉氣功的朋友們,如果第一次聽到意感相依,可能很詫異,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氣功中的意感相依指什麼?

“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

在練功中會出現各種感覺,這種感覺有局部的脹、癢、冷、熱。酸、麻,有全身的輕、飄、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線上的暖流感覺。有些人練功中出現這些感覺很高興,認為這是練出成效的唯一標誌,把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這些感覺上,意念跟著這些感覺走;有些人練功中從未出現這些感覺,看見、聽見別人津津樂道於此,就著急、疑惑,懷疑自己練功不得法,不見成效,每次都帶著一種期望練功,尋找人們不適當誇張的那種感覺,硬想練出這種或那種的感覺來。

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練功中出現的各種感覺不是練功成效的唯一標誌,更不是我們練功的目的。它們是伴隨練功過程自然出現的反應,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的。如果拘泥於此,就會違背練功要松靜自然的宗旨,妨礙我們進入更高的氣功境界。

各種感覺,在練功的初級階段比較強烈,比較頻繁。隨著練功的深入,各種感覺也在變化,越來越細勻平和,最後達到心中一片清澈,肌體的各種感覺消失了。

對上述這些練功時出現的感覺,應該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過施加一定的意念,來誘導產生特定的感覺,以此來幫助入靜。例如,施加意念想像兩手捧著一碗水,用捧水的念頭代替和排除其它雜念。這種意念和感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相輔相成的。

氣功養生之常識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範圍。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裡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繫。它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結語: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的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效果都很好哦!(文章原作者:孫燕瑋,孫波,趙守林,張久星,遲沫涵,薑旖菲,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