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於病毒性心肌炎肯定不陌生, 病毒性心肌炎是十分常見的心臟疾病, 那麼大家對於病毒性心肌炎瞭解多好呢?大家知道病毒性心肌炎症狀是什麼嗎?病毒性心肌炎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下中醫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種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 自十九世紀中葉Fiediei首先發現此類病例以來, 隨著病毒學說研究的深入和診斷方法的改進, 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提高, 但對病毒如何引起心肌損害的機理尚未完全明瞭, 因而現代醫學迄今仍缺乏控制本病的有效療法。
中醫學無“心肌炎”之病名, 結合本病病位、病性及主症, 主要歸屬于中醫“心悸”、“怔忡”之範疇。 早在《黃帝內經》中, 就有類似本病的某些症候的描述。 如“心中儋儋大動”、“心惕惕如人將捕之”, 並提出此病與天時不正, 感受六淫病邪密切相關。 東漢張仲景提出應用炙甘草湯、真武湯等有效方劑進行辨治, 為後世辨證治療本病奠定了基礎。
從此以後, 歷代醫家多遵《內經》、《傷寒論》的臨床思路治療本病, 並有所充實。 如元代朱丹溪提出了血虛致病的理論,
現代運用中藥治療本病的最早論文見於1960年。 60年代至70年代, 中醫對本病的治療主要處於以經方為主的初級研究階段。 進人80年代, 大量的臨床驗證從個案乃至數百例的臨床報導及一批品質較高的理論探索性論文不斷湧現。
許多學者除了從浩瀚的中醫典籍中顓取菁華外, 還根據現代天時、地理、體質等特點, 結合各自臨床實踐進行探索, 使本病研究日趨深入。 病機方面, 在原邪毒侵心之說的基礎上, 又觀察到尚與正虛, 尤其是心肺氣陰兩虛密切相關, 併發現在其發病的全過程中始終表現著正邪盛衰和陰陽消長的病理變化,
在治療上, 強調心病治心而不專於心, 調整臟腑以利於心。 辨證分型逐步趨於一致, 並為越來越多的醫家所接受。 治法方藥上取得較大進展, 還進行了對一方一藥為主的治療本病的療效觀察。 總體看來, 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療效已達85%左右。
為進一步給臨床療效提供客觀依據, 近年來還開展了對某些方劑和藥物的藥理藥化實驗研究。 目前已得到證實的, 如生脈散有提高心肌去氧核糖核酸作用和抑制心肌細胞膜三磷酸腺苷活性;麥冬注射液能增強心肌耐缺氧能力;玉竹、生地具有強心利尿作用;苦參能抑制異位起搏點, 使心肌的應激性降低等等。
分型治療
(1)邪毒犯心
治法:清熱解毒, 祛邪寧心。
處方: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 板藍根15克, 苦參10克, 羌活9克, 太子參12克, 丹參12克, 麥冬10克, 柏子仁9克, 炙甘草3克。
加減:發熱甚加石膏、知母;咽喉疼痛加玄參、馬勃;熱毒深重加貫眾、梔子、大青葉;胸悶塞感加瓜蔞、遠志。
用法:每日1劑, 水煎2次, 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45例, 痊癒27例, 顯效11例, 好轉6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7.7%。
常用成方:銀翹散、桑菊飲、人參敗毒散、參蘇飲等。
(2)心脾血虛
治法:健脾寧心, 補血安神。
處方:黃芪12克, 當歸9克, 阿膠3克(另沖), 龍眼肉3克, 柏子仁12克, 酸棗仁12克, 茯神12克, 生地15克, 丹參30克, 炙甘草6克。
加減:心煩不寐者可加夜交藤、合歡皮;早博頻發者可酌加苦參;面黑舌紫血瘀加川芎、赤芍。
用法:阿膠一味另燉, 然後沖入煎好湯藥中口服。 余藥每日1劑, 水煎服。
療效:共治療46例, 痊癒9例, 顯效27例, 好轉3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為84.8%。
常用成方: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參芪益氣湯、保元湯。
結語:看了上面的介紹, 大家對於病毒性心肌炎是不是更加瞭解了呢?病毒性心肌炎是中、青年常見的心臟病之一, 在這近20年來發病率變高, 我們可以利用中醫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後小編祝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