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刪補名醫方論》梔子豉湯

附加減諸湯治陽明病, 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 身重煩躁, 心中憒憒, 怵惕懊惱, 目疼鼻幹, 不得臥者。

【組成】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棉裹 以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 得二升半, 內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止後服。 若少氣者, 加甘草二兩, 若嘔者, 加生薑三兩。 若下後心煩腹滿, 起臥不安者, 去香豉加厚樸四兩, 枳實四枚。 若醫以丸藥下之, 身熱不去, 心中結痛, 去香豉加乾薑二兩。 若身熱發黃者, 去香豉加甘草一兩, 黃蘗二兩。

【集注】柯琴曰:太陽以心腹為裡, 陽明以心腹為表,

蓋陽明之裡是胃實, 不特發熱惡熱, 目痛鼻幹, 汗出身重, 謂之表, 一切虛煩虛熱, 咽燥口苦舌胎, 腹滿煩躁不得臥, 消渴而小便不利, 凡在胃之外者, 悉是陽明之表也。 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 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 所以太陽之表宜汗不宜吐, 陽明之表當吐不當汗, 太陽當汗而反吐之, 便見自汗出不惡寒, 饑不能食, 朝食暮吐, 欲食冷食, 不欲近衣等證, 此太陽轉屬陽明之表法, 當梔子豉湯吐之。 陽明當吐而不吐, 反行汗下溫緘等法, 以致心中憒憒, 怵惕懊惱, 煩躁舌胎等證, 然仍在陽明之表, 仍當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苦能湧泄, 寒能勝熱, 其形象心, 又赤色通心, 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 豆形象腎, 又黑色入腎, 制而為豉,
輕浮上行, 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 一吐而心腹得舒, 表裡之煩熱悉解矣。 所以然者, 急除胃外之熱, 不致胃家之實, 即此梔子豉湯為陽明解表之聖劑矣, 熱傷氣者少氣, 加甘草以益氣, 虛熱相搏者多嘔, 加生薑以散邪, 若下後而心腹滿起臥不安, 是熱已入胃, 便不當吐, 故去香豉, 屎未燥硬, 不宜複下, 故祇用梔子以除煩, 佐枳朴以泄滿, 此兩解心腹之妙, 又小承氣之輕劑也, 若以丸藥下之, 身熱不去, 如表未解也, 心中結痛, 如寒留於中也, 表熱裡寒, 故任梔子之苦以除熱, 倍乾薑之辛以逐寒, 而表熱自解裡寒自除, 然非吐不能達表, 故用此以探吐之, 此又寒熱並用, 為和中解表之劑矣, 內外熱熾, 肌肉發黃, 必須苦甘之劑以調之, 黃蘗甘草色黃而潤,
助梔子以除內煩而解外熱, 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 此皆用梔豉加減以禦陽明表證之變幻也, 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 不是上湧之劑, 惟豉之腐氣上蒸心肺, 能令人吐耳, 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 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 梔子乾薑湯去豉用薑, 是取其橫開, 梔子厚朴湯以枳朴易豉, 是取其下泄, 似皆不欲上越之義, 雖苦亦能作湧, 然非探吐不能吐也, 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 則梔子之性自明矣

刪補名醫方論》目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