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軟疣表現為散在分佈的針頭至綠豆大小半球形疙瘩, 有時小疙瘩看上去呈半透明狀, 似水皰, 故有“水瘊子”之稱。 多發于兒童和青年, 其病原為傳染性軟疣病毒。 如不及時治療可因搔抓而引起自身接種, 致使皮疹數目越來越多。
小剛今年四歲, 半年前媽媽發現他的手臂上長了幾個白色丘疹。 在附近診所諮詢, 說不要緊, 可以自己消退。 見小剛也沒什麼異樣, 媽媽也就沒當回事。 半年多來, 小剛身上的“痘痘”越來越多, 有的已經長到黃豆大小, 手臂伸出來非常難看。 到皮膚科就診後, 醫生檢查確診是“傳染性軟疣”,
傳染性軟疣通常呈膚色半球形丘疹, 小的可像痱子大小, 大的可似綠豆大甚至更大, 表面有蠟樣光澤, 中間可見臍窩狀。 外觀可隱約見到裡面呈白色乳酪樣, 在兒童的各個階段均可發病。 主要通過接觸傳染。 托幼機構宿舍、游泳場館是較常見的傳染場合。 另外可自身接種, 患此病數周至數月後, 疣體可由一個發展到數個、數十個甚至上百個。 全身任何部位皆可發生, 黏膜亦可受累。 一般無自覺症狀, 但也有患兒訴瘙癢, 有劇烈搔抓時, 可引起局部皮膚感染, 出現類似於癤腫的紅腫熱痛表現。
醫生介紹, 由於傳染性軟疣有自身接種的特性, 因此發現後要及早治療, 長一個拔掉一個, 以後才會越長越少的。
補充閱讀:傳染性軟疣的治療方法其實很簡單
治療傳染性軟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鑷子把裡面的軟疣小體給夾出來。 用絡合碘或75%酒精消毒後, 用無菌小鑷子或止血鉗夾住軟疣, 擠出中央的軟疣小體, 然後再外塗一次2%碘酊, 以殺死殘存病毒並作為傷口消毒。 若疣體數目很多時, 應分批治療。 因此法較為疼痛, 兒童難以接受, 臨床操作前一般可用5%恩納塗於疣體表面, 20分鐘後再挑除。 治療後貼身的內衣、用過的毛巾等被污染的生活用品應煮沸消毒。
由於皮膚從感染上病毒到長出肉眼可見的軟疣需要14~50天的潛伏期, 所以治療後應繼續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