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 主瘡瘍腫毒;瘰鬁;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3-10g。 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調塗。
注意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 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 陰疽色淡不起, 胃氣弱者, 也不宜服用。
附方
白蘞湯《聖濟總錄》;漏蘆湯《外科精義》;貫眾湯《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 多見於斂瘡方中, 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經疏》:白蘞, 若則泄, 辛則散, 甘則緩, 寒則除熱, 故主癰腫疽瘡, 散結止痛。 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 逆於肉裡所致:女子陰中腫痛,
3.《本經逢原》:白蘞, 性寒解毒, 敷腫瘍瘡, 有解散之功, 以其味辛也。 《本經》治目赤驚癇溫瘧, 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 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 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 世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 陋哉。 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 同白及治金瘡失血, 同甘草解狼毒之毒, 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義》:白蘞苦泄,
5.《本經》:主癰腫疽瘡, 散結氣, 止痛。 除熱, 目中赤, 小兒驚癇, 溫瘧, 女子陰中腫痛。
6.《別錄》:下赤白, 殺火毒。
7.《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8.《日華子本草》:止驚邪, 發背, 瘰鬁, 腸風, 痔漏, 刀箭瘡, 撲損, 溫熱瘧疾, 血痢, 燙火瘡, 生肌止痛。
9.《本草圖經》:治風, 金瘡。
10.李杲:塗一切腫毒, 敷疔瘡。
11.《綱目》:解狼毒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