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 主瘡瘍腫毒;瘰鬁;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3-10g。 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調塗。

注意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 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 陰疽色淡不起, 胃氣弱者, 也不宜服用。

附方

白蘞湯《聖濟總錄》;漏蘆湯《外科精義》;貫眾湯《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 多見於斂瘡方中, 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經疏》:白蘞, 若則泄, 辛則散, 甘則緩, 寒則除熱, 故主癰腫疽瘡, 散結止痛。 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 逆於肉裡所致:女子陰中腫痛,

亦由血分有熱之故;火毒傷肌肉, 即血分有熱;目中赤, 亦血熱為病, 散結涼血除熱, 則上來諸苦, 蔑不濟矣。 其治小兒驚癇、溫瘧及婦人下赤白, 則雖雲驚癇屬風熱, 溫瘧由於暑, 赤白淋屬濕熱, 或可通用, 然病各有因, 藥各有主, 以類推之, 或非其任矣, 尚俟後哲詳之。 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 乃確論也。

3.《本經逢原》:白蘞, 性寒解毒, 敷腫瘍瘡, 有解散之功, 以其味辛也。 《本經》治目赤驚癇溫瘧, 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 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 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 世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 陋哉。 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 同白及治金瘡失血, 同甘草解狼毒之毒, 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義》:白蘞苦泄,

能清濕熱而通壅滯, 癰腫疽瘡, 多濕火為病, 古人所謂癰疽, 本外瘍之通稱, 此疽字, 非近世之所謂陰疽。 結氣以熱結而言, 苦泄宣通, 則能散之, 痛者亦熱結之不通, 《經》文以止痛與除熱並言, 則非泛治一切諸痛可知。 目赤乃濕熱之上淩, 驚癇多氣火之上菀, 溫瘧本是熱痰窒塞, 陰中腫痛, 亦濕火結於肝腎之絡, 總之, 皆苦泄宣通之作用。 醫經主治, 未嘗不與陸氏《詩疏》同條共貫也, 《別錄》以治赤白, 亦泄導濕熱之濁垢, 曰殺火毒, 則約而言之耳。 《日華子》謂治發背, 則古之背疽, 多是火毒, 此與太陽經凝結之背疽不同, 不可含渾。 又謂瘰鬁, 面上皰瘡, 亦即《本經》主癰腫之義。 又謂治腸風痔漏, 血痢, 刀箭瘡, 撲損, 生肌止痛, 則於《本經》、《別錄》之外,
多一層涼血破血, 化瘀生新之義。 又可作瘍家外治末藥, 蓋苦而善泄, 義固相因。

5.《本經》:主癰腫疽瘡, 散結氣, 止痛。 除熱, 目中赤, 小兒驚癇, 溫瘧, 女子陰中腫痛。

6.《別錄》:下赤白, 殺火毒。

7.《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8.《日華子本草》:止驚邪, 發背, 瘰鬁, 腸風, 痔漏, 刀箭瘡, 撲損, 溫熱瘧疾, 血痢, 燙火瘡, 生肌止痛。

9.《本草圖經》:治風, 金瘡。

10.李杲:塗一切腫毒, 敷疔瘡。

11.《綱目》:解狼毒毒。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蘆筍的功效與作用

    蘆筍抗癌作用 為什麼蘆筍有如此功能呢?蘆筍中含有豐富的抗癌元素之王----硒,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部分,能阻止致癌物質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形成,防止造成基因突變,刺激環腺苷的積累,抑制癌細胞中... [詳細答案]

  • 1回答

    柚子的功效與作用

    柚子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具有健胃、潤肺、補血、清腸、利便等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敗血病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此外,由於柚子含有生理活性物質皮甙,所以可降低血液的黏滯度,減少血栓的形成,故而對腦血管... [詳細答案]

  • 1回答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花椒能除各種肉類的腥氣,促進唾液分泌,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發熱病人禁用,陰虛火旺之人忌食,孕婦忌食。 [詳細答案]

  • 1回答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

    西洋參又名花旗參、洋參。入肺、胃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功效,用於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幹。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 主要用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用於治療肺虛久嗽、咳... [詳細答案]

  • 1回答

    海藻面膜的功效與作用

    用小勺弄兩小勺海藻到小碗內,然後加入 1:4 的水或昭貴的水水,即1 小勺海藻加4 小勺水,加水的時候同進用面膜棒以打雞蛋的方式攪拌,這時你會發現海藻釋放出好多膠原蛋白出來噢。 得溫水的效果要比涼...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