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幹蟾的炮製方法

幹蟾又名蟾、煮蝦蟆。 載《名醫別錄》。 系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乾燥全體。 夏、秋二季捕捉, 捕得後, 先刮取蟾酥, 再將蟾蜍用開水燙死, 乾燥。

炮製方法】1.幹蟾《小兒藥證直訣》:“去四足, 並腸洗。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及灰屑、頭爪, 切成小塊。

2.制幹蟾《蜀本草》:“圖經雲, 取日干及火幹之。 ”《衛生寶鑒》:“日干, 炙焦。 ”《本草綱目》:“今人皆風乾, 黃泥固濟, 煆存性用之。 ”現行, 取砂子置鍋內, 用武火加熱後加入淨幹蟾塊, 拌炒至微焦黃色發泡時取出, 篩去砂子, 放涼。

【飲片性狀】幹蟾呈不規則塊狀或片狀, 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

有瘰疣, 內面灰黃色, 可見到骨骼及皮膜。 氣微腥, 味辛。 制幹蟾表面焦黃色, 內面淡黃色, 有泡狀突起, 可見麻點花紋。 質輕而脆。 氣微腥, 略具焦臭。

【炮製作用】幹蟾性味辛, 涼, 有毒。 歸肝、脾、肺經。 具有破結行水, 解毒殺蟲, 止痛的功能。 生幹蟾多外用, 用於瘡腫, 癰疽, 瘰鬁等疾, 如蟾蜍膏(《聖濟總錄》)。 砂炒後質地變疏鬆, 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同時還可矯臭矯味, 便於服用, 用於小兒疳積, 陰疽瘰鬁, 水腫, 惡瘡。

【炮製研究】晉代有燒灰(《肘後備急方》)。 宋代有燒灰, 酒與黃精製, 炙制, 絞汁(《證類本草》), 酥制(《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煆炭, 酒與蜜制, 胡黃連制(《太平聖惠方》), 酒與醋制(《陳氏小兒病源方論》)。 元代有炙焦(《衛生寶鑒》)。 明代有巴豆制, 薑制(《普濟方》), 醋制(《奇效良方》), 煨制(《本草蒙筌》),

乳制(《魯府禁方》), 杵膏(《景嶽全書》)。 清代有炒炭(《醫宗金鑒》)等法。 現行, 幹蟾常用炮製方法達10多種。

蟾皮中主要活性成分為脂蟾蜍毒配基。 研究表明, 將蟾皮在熱水中燙數分鐘, 在50~80℃烘乾, 碾成細粉。 蟾皮經水燙炮製後脂蟾毒配基含量產生變化, 較生品中含量略高, 說明脂蟾毒配基在水燙過程中不被破壞, 而且有可能使蟾皮內蟾毒成分水解為脂蟾毒配基。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