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用藥方法, 一般泛指中藥應用的方法。 中藥應用方法內容廣泛, 一般包括中藥的給藥途徑、煎煮方法和服藥方法四個方面。
一、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亦是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之一。 在長期的用藥實踐中, 我們的祖先創立了許多用藥方法。 在給藥途徑方面, 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 主要以內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膚用藥)為主。 此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粘膜表面給藥、直腸給藥等多種途徑。 20世紀30年代以來, 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
不同的給藥途徑各有其特點。
二、煎煮方法
中藥的療效與劑型類別的選擇及製劑工藝的操作當否有著密切關係。 由於湯劑是臨床應用最為常用的劑型, 且大多由病家自製,
(一)煎藥器皿
最好先用陶瓷器皿, 如沙鍋、砂罐。 因其化學性質穩定, 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並且導熱均勻, 保暖性能好。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 煎藥器皿切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 因這些金屬元素易與藥液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致使療效降低, 甚至還可產生毒副作用。
(二)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以無污染的井水、長流水為好, 現在城市裡, 則多以自來水為主。 一般來說, 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
(三)煎煮火候
煎煮中藥還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的長短。 一般藥物宜先武火後文火, 即未沸大火, 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 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幹。 解表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 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 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 一般宜文火久煎, 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四)煎煮次數
一般來說, 一劑藥可煎三次, 最少應煎兩次。 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 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 因滲透壓平衡, 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 這時, 只有將藥液濾出,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 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 所需煎煮時間不同。 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 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 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 所以, 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1.先煎 如金石、礦物、貝殼類藥物, 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然後與其他藥物同煎;又如川烏、附子等藥,也宜先煎。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確保用藥的安全。
2.後下 一些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入藥宜後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
3.包煎 有些藥物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於煎煮及服用。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
4.另煎 一些貴重藥物,如人參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所吸附,影響療效,以致造成浪費。
5.烊化 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等,容易粘附於其他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6.沖服 一些粉末狀、或液狀類藥物,如芒硝、竹瀝等藥,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服。
三、服藥方法
(一) 服藥時間
根據病情需用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也是合理用藥的要求。古代醫家對此很講究。《湯液本草》說:“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一般中藥湯劑,每日早晚二次分服。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
1.清晨空腹服 因胃中沒有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因此可以迅速到達腸中,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於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飯前服 胃中亦空虛。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宜飯前服用。
3.飯後服 胃中存在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於飯後服用。消食藥亦宜飯後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後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4.特定的時間服 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於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晚間服一次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服
(二)服藥量
一般疾病服用湯劑,多為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於頓挫病勢。
應用發汗藥、瀉下藥時,因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藥量小則對胃的刺激性小,不致藥入即吐,多次頻服,方可保證一定的服藥量。
(三)服藥冷熱
服藥的冷熱適度,應根據病情和藥物性質,來具體確定。服藥的冷熱,多指湯劑而言。一般湯劑,所謂“湯者蕩也,”故多宜溫服。若治寒證用熱藥,更宜熱服。特別是辛溫發汗解表藥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還需服藥後溫覆取汗。至於治熱病所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另外,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涼服,或涼藥熱服者。
至於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一般都宜用溫開水送服。
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然後與其他藥物同煎;又如川烏、附子等藥,也宜先煎。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確保用藥的安全。2.後下 一些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入藥宜後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
3.包煎 有些藥物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於煎煮及服用。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
4.另煎 一些貴重藥物,如人參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所吸附,影響療效,以致造成浪費。
5.烊化 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等,容易粘附於其他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6.沖服 一些粉末狀、或液狀類藥物,如芒硝、竹瀝等藥,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服。
三、服藥方法
(一) 服藥時間
根據病情需用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也是合理用藥的要求。古代醫家對此很講究。《湯液本草》說:“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一般中藥湯劑,每日早晚二次分服。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
1.清晨空腹服 因胃中沒有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因此可以迅速到達腸中,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於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飯前服 胃中亦空虛。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宜飯前服用。
3.飯後服 胃中存在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於飯後服用。消食藥亦宜飯後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後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4.特定的時間服 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於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晚間服一次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服
(二)服藥量
一般疾病服用湯劑,多為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於頓挫病勢。
應用發汗藥、瀉下藥時,因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藥量小則對胃的刺激性小,不致藥入即吐,多次頻服,方可保證一定的服藥量。
(三)服藥冷熱
服藥的冷熱適度,應根據病情和藥物性質,來具體確定。服藥的冷熱,多指湯劑而言。一般湯劑,所謂“湯者蕩也,”故多宜溫服。若治寒證用熱藥,更宜熱服。特別是辛溫發汗解表藥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還需服藥後溫覆取汗。至於治熱病所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另外,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涼服,或涼藥熱服者。
至於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一般都宜用溫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