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溫疫派取法河間的楊栗山

楊栗山, 名璿, 字玉衡, 又號栗山老人, 清代乾隆年間溧水名醫。 長於溫疫證治, 著有《傷寒溫疫條辨》.(又名《寒溫條辨》)一書, 其間辨析傷寒溫疫之、異同, 闡發自已臨證之經驗, 切於實用。

楊栗山治溫疫, 其論多宗吳又可、張石頑, 其法則本劉河間。 他認為仲景治溫本有別論, 惜巳散亡, 王叔和在《傷寒例》中雜以己意, 以溫病為伏寒暴寒, 立為四變, 摻入《傷寒論》中, 以致後世諸家均寒溫不分, 所談溫病, 皆是偽學。 劉河間、王安道認識到溫病與傷寒為時不一、溫清不同, 但其所以然之故, 未能說清。 至讀吳又可《溫疫論》, 謂傷寒得天地之常氣,

溫病得天地之雜氣, 而心目為之一開;又讀張石頑《傷寒纘論》謂傷寒自氣分而傳入血分, 溫病由血分而發出氣分, 這才大悟, 認識到“雜氣伏鬱血分, 為溫病所以出之源, 變證之總”(自序)“非寒毒藏至春夏變也”(卷一溫病與傷寒根源論)。 他認為吳又可泥於邪在募原半表半裡及九傳之說, 是自相矛盾, 故多不采。 他這樣解釋溫疫的病變過程:“天地之雜氣由口鼻而入, 直從中道, 流布三焦, 散漫不收, 去而複合, 受病千血分, 故鬱久而發, 亦有因外感, 故饑飽勞碌, 或焦思氣惱觸動而發者。 一發則邪氣充斥奔迫, 上行極而下, 下行極而上, 即脈閉體厥, 從無陰證, 皆毒火也(同上)三焦毒火深重, 可見“怪證百出, 如飆舉蜂湧, 勢不可遏”(卷一·行邪伏邪辨)可見強調病因是雜氣,
而病機是毒火, 就表裡而言, 則“溫病皆裡證”(卷一·證候辨)。

基於以上的認識, 楊氏治溫疫以清瀉毒火為大法, 輕則消之, 重則瀉之。 他說:“乾隆乙亥、丙丁、丁醜、戊寅, 吾邑連歲饑饉, 雜氣遍野, 溫病盛行。 余推廣河間用雙解、三黃之意, 固定升降散、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複甦飲、大小清涼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大柴胡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並雙解、三黃亦為增損, 共合十五方。 地龍湯亦要藥也, 出入損益, 隨手輒應, 四年中, 全活甚眾”(卷一·兩感辨)其中升降散一方為要, 楊氏謂其是“總方”, 輕重皆可酌用, 方以僵蠶為君, 蟬蛻為臣, 薑黃為佐, 大黃為使, 米酒蜂蜜為之引導。 楊氏認為僵蠶味辛苦氣薄,

輕浮而升, 能勝風除濕, 清熱解鬱, 能辟一切拂鬱之邪氣;蟬衣能滌熱解毒, 兩藥升陽中之清陽;薑黃能人心脾兩經, 建功辟疫;大黃上下通行, 亢盛之陽非此莫抑, 兩藥降陰中之濁陰, 取米酒通達周身, 伐邪辟惡, 蜂蜜解毒。 全方一升一降, 內外通和, 而雜氣之流毒可消。 他說此方“可與河間雙解散並駕齊驅, 名曰升降, 實雙解之別名也”(卷四·醫方辨引)

還值得注意的是楊氏善用黃連解毒湯, 十五方大多有黃連、黃芩、黃柏、山枙諸品, 取苦寒大劑直折毒火鳴張之勢。 此與吳又可之于大黃, 余師愚之於石膏, 亦各有專長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