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闡釋人體生命科學的一門學說, 因此, 醫易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的天人相應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說皆發源千易理。 腹部的八廓亦可追溯至《黃帝內經》, 因此, 易理對醫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八卦圖是由太極圖演化而來, 即太極本無極, 無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因此, 在八卦圖中, 不僅含有陰陽運動的傾向性, 而且含有太少陰陽四種不同程度的傾向, 使八卦的本源與時序和方位的變化規律有密切關係。 甚至《說卦》中還講到了八卦與五行的關係, 說“乾為金”、“坤為地(土)”、“糞為木”、“離為火”、“良為山(土)"。
由此可見, 八卦圖不僅概括了自然界及人體陰陽五行的關係, 還反映了人體內部的生理, 適合於中醫的研究。 《靈樞·九宮八風》還記載了八卦所取臟腑之象, 謂:“心應離, 脾應坤, 肺應兌, 小腸應乾, 腎應坎, 大腸應良, 肝應震, 胃應糞。 ”為腹部的八廓定位提供了一個大的輪廓。
在長期的腹針實踐中發現, 人體內臟的生理也大致合於八卦的規律。 心居上焦為火, 腎居下焦為水, 肝膽位右肋下為木, 脾居左肋下為土, 而肺金與大腸相表裡, 降結腸與乙狀結腸又恰位於左下腹,
在腹部八廓定位時, 以神闕為中心把腹部分成大致相等的八個部位, 為記憶的方便, 各以一個穴位為核心代表一個部位, 如中脘為火, 為離, 主心與小腸;關元為水, 為坎, 主腎與膀胱;左上風濕點為地, 為坤, 主脾胃;左大橫為澤, 為兌, 主下焦;左下風濕點為天, 為乾, 主肺與大腸;右上風濕點為風, 為糞, 主肝與中焦;右大橫為雷, 為窟, 主肝膽;右下風濕點為山, 為良, 主上焦。
八廓中每一廓的穴位都對所主臟腑有特有的治療作用, 並對內臟的平衡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 心腎不交出現虛煩不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咽幹、腰膝酸軟等症狀時, 則可通過離廓與坎廓的穴位進行治療;而如肝腎陰虛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如蟬、健忘失眠、咽幹口燥、五心煩熱等症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