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根廷出血熱

1病因

鳩甯與馬秋博病毒同屬於沙粒病毒屬, 因在超薄片上呈沙粒狀而得名。 鳩寧病毒為RNA病毒, 直徑60~280nm, 平均110~130nm, 呈球型, 扁球型或多樣型。 外膜上有2~10個長約6nm, 球棒狀突起物, 毒粒內含2~10個直徑20~25nm沙粒狀顆粒。 該病毒對新生小白鼠和地鼠有致病性, 故可用來分離病毒。 馬秋博病毒在形態和生物學特徵上與鳩寧病毒相似。

目前認為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是主要的。 病毒進入人體後經複製增生產生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 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 引起出血、水腫、休克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2臨床表現

潛伏期6~14天。 起病徐緩。

第一病周, 逐漸出現不適, 體溫漸升, 第3病日可達39℃, 劇烈頭痛、腰痛、肌肉關節痛、厭食、噁心、嘔吐、上腹痛, 部分患者眼眶疼痛, 亦可有便秘或腹瀉。 體檢見面、頸及上胸部潮紅, 上胸、上臂及腋窩皮膚可見瘀點、瘀斑, 淋巴結中度腫大。 結膜充血、眶周水腫、口咽黏膜充血、細小瘀點、軟齶有大小不一的水皰, 牙齦充血或出血。 1/5病例於第4~6病日出現特殊的神經症狀, 表現為定向障礙、手和舌意向性震顫、中度共濟失調、皮膚感覺過敏、腱反射和肌張力減退。 女性患者常有輕度至中度的子宮出血, 並可作為阿根廷出血熱的首發症狀。 少數患者急性起病, 似急腹症而致手術。 第1週末隨著發熱的迅速消退而出現低血壓、少尿和不同程度脫水,

持續48小時後漸恢復。 病重者可發生昏迷休克, 少數在48~72小時死亡。 血象檢查顯示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熱退後漸恢復。 可有蛋白尿及管型而血沉正常。

第2病周, 70%~80%患者上述症狀和體征減輕, 但乏力、脫髮及記憶力減退需經1~3個月恢復期, 不留後遺症。 20%~30%患者在8~12病日出現胃、腸、鼻、齒齦、子宮等嚴重出血或神經系統損害(意識障礙、共濟失調、興奮和震顫, 甚至譫妄、抽搐、昏迷), 也可同時出現, 導致死亡。

3檢查

1.血象

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熱退後漸恢復。 可有蛋白尿及管型而血沉正常。

2.病毒分離

①取患者血液(急性發熱期)淋巴組織(死亡病例)接種於小白鼠、豚鼠, 以及綠猴腎細胞、金黃地鼠腎細胞單層培養, 分離病毒。 ②取疑似阿根廷出血熱患者的外周血單核淋巴細胞,

接種于Vero細胞單層培養, 是分離鳩寧病毒最敏感的方法。

3.免疫組化方法

如免疫螢光或PAP法, 可在1~3天內出結果, 利於早期診斷。

4.血清學檢測

間接螢光試驗和空斑還原試驗, 檢測特異性抗體, 用於早期診斷。 補體結合試驗, 不能早期診斷用, 但可用於篩選阿根廷出血熱免疫血漿供血者。

4診斷

在流行區(阿根廷或玻利維亞)或進入流行區人員, 或有與鼠類接觸史, 出現發熱、劇烈頭痛、腰痛、肌肉關節痛、眼眶痛、上腹痛、皮膚瘀點、瘀斑及子宮出血等, 顏面潮紅、結膜充血、眶周水腫、咽黏膜充血、瘀點、瘀斑及小水皰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蛋白尿、管型出現, 而血沉正常。 即可作出診斷。

5治療

1.一般支持、對症治療

患者應予隔離, 其血、排泄物予以消毒處理。 加強支持, 對症治療,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針對出血、休克、神經系統症狀, 以及重疊感染, 進行對症處理。

2.特殊治療

應用高效價免疫血漿, 可中和病毒血症, 減輕出血和神經系統, 損害程度, 降低病死率。 但在治療中, 8%~10%患者可有後發性神經綜合征, 如發熱、小腦功能異常, 一般可自行緩解。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阿根廷出血熱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阿根廷出血熱的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腰痛、肌肉關節痛、厭食、噁心、嘔吐、上腹痛, 部分患者眼眶疼痛。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