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酸甘化陰法的臨床應用

酸甘化陰法是運用酸味和甘味兩類不同性味藥物配伍, 以化生陰津的治療方法。 創酸甘藥合用的首見張仲景, 並在《傷寒論》中, 創制芍藥甘草湯。 首先提出“酸甘化陰”概念的是成無己, 他在解釋芍藥甘草湯時說:“酸以收之, 甘以緩之, 酸甘相合, 用補陰血。 ”後世醫家對這一有效配伍方法引申到了其他方劑, 而各有發揮, 從而豐富了這方面的治則及方劑學。

肝陰虛:肝陰虛多以雙目乾澀、兩脅隱痛、爪甲凹陷、潮熱盜汗、舌紅苔薄或少苔, 脈細弦數為特徵。 治宜酸甘化陰以柔肝。 筆者曾治王某, 男, 56歲, 頭痛頭暈30天,

於2008年6月6日就診。 患者頭暈頭痛, 呈持續性, 以下午為重, 時有耳鳴, 兩目乾澀, 不欲飲食, 兩脅脹滿, 時有呃氣, 二便正常。 舌質正常, 舌苔薄白, 脈細弦。 治宜疏肝柔肝, 養陰健脾。 處方:當歸15克, 白芍15克, 柴胡12克, 茯苓12克, 甘草10, 菊花15克, 蓮子20克, 木香10克。 水煎服, 連服10劑, 諸症消退。

腎陰虛:腎陰虛多以腰痛、潮熱盜汗、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為特徵。 施今墨治療消渴, 慣用酸味之白芍、五味子、烏梅, 配伍甘味之麥冬、生熟地黃、黃芪、山藥等治療該病。 如《施今墨臨床經驗集》記載:滿某, 男, 48歲, 某醫院檢查診斷為糖尿病。 患者煩渴引飲, 小便頻數, 多食善饑, 日漸消瘦, 身倦乏力, 頭暈心跳, 大便微結, 夜寐不實, 多夢紛紜。 舌苔薄白, 脈數, 重按不滿。 綜觀脈證, 氣陰兩虧, 精血不足,

三消具備, 五臟皆損, 證候複雜, 擬用益氣陰、滋肝腎、補心脾法圖治。 處方:生黃芪30克, 黨參10克, 麥冬10克, 山藥18克, 五味子10克, 玄參12克, 烏梅4.5克, 綠豆衣12克, 天花粉12克, 山茱萸12克, 桑螵蛸10克, 遠志10克, 何首烏15克, 茯苓10克, 生地黃12克。 二診:前方服7劑後, 煩渴解, 尿次減, 夜寐轉佳, 精神舒暢。 檢查血糖也有所下降, 效不更方, 前方再服7~10劑。

心陰虛:心陰虛多導致各種心臟病、神經衰弱等, 以心悸、手足心熱, 舌尖紅苔少而幹, 脈細數為特徵。 可選用五味子配人參、麥冬的生脈散或天王補心丹等。 筆者曾治張某, 患冠心病, 心動過速, 心率120次/分, 以心悸不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幹欲飲、少寐頭暈, 舌紅苔薄, 脈細數, 診為心陰虧虛, 心火偏旺, 治宜酸甘化陰法以滋心陰,

降心火。 處方:五味子12克, 酸棗仁20克, 麥冬12克, 天冬12克, 生地黃30克, 太子參12克, 茯苓15克, 當歸12克, 龍骨、牡蠣各30克, 甘草10克, 服用12劑, 諸症消失。

胃陰虛:胃陰虛常見於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胃潰瘍等, 多飲不能食, 胃脘灼熱, 口幹欲飲, 舌紅少苔或無苔, 脈細數為特徵。 吳鞠通治療胃陰虛即主張應用酸甘化陰法, 說:“複胃陰者, 莫若甘寒;複酸味者, 酸甘化陰也。 ”臨證所見, 相當一部分萎縮性胃炎及糜爛性胃炎屬胃陰虛, 例如《中醫雜誌》中所述, 李氏應用白芍、烏梅、甘草、黃芪、黨參等為主要成分的養胃沖劑治療13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 結果經胃鏡檢查, 炎症及萎縮現象均有減輕, 黏膜活檢也表明治療後腺體萎縮者較治療前顯著減少。

肌肉攣急、腹痛身痛:肌肉攣急,

胃痙攣疼痛屬陰虛者屢有所見, 酸甘化陰治療多取良效。 芍藥甘草湯在《傷寒論》治療誤汗傷陰、腿攣急症, 後世據此多治療陰陽不調, 偏陰虛所致的腹痛及肌體肌肉攣急而痛。 筆者曾治郭某, 女, 40歲。 患者全身抽筋已10天, 服中西藥未效。 雙下肢大腿及小腿肌肉抽痛嚴重, 呈陣發性, 以晚上重, 抽筋時不能入睡, 有時小腹部也抽痛較重。 筆者開處方, 白芍及甘草各30克, 水煎服。 3天后患者來電話說:“服了一次抽痛就減去一大半, 再服2天, 基本恢復正常。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