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 長6~15cm, 直徑0.3~0.8cm。 根頭膨大, 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 下部分枝。 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 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 質硬而韌, 不易折斷, 斷面顯纖維性, 皮部淺棕色, 木部黃白色。 氣微香, 味微苦。 南柴胡:根較細, 圓錐形, 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 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 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 質稍軟, 易折斷, 斷面略平坦, 不顯纖維性。 具敗油氣。
臨床應用:
1、表證發熱及少陽證。
本品辛散苦泄, 微寒退熱, 善於祛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 對於外感表證發熱,

2、肝鬱氣滯。
本品辛行苦泄, 性善條達肝氣, 疏肝解鬱。 治療肝失疏泄, 氣機鬱阻所致的胸脅或少腹脹痛、情志抑鬱、婦女月經失調、痛經等症, 常與香附、川芎、白芍同用, 如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 若肝鬱血虛, 脾失健運, 婦女月經不調, 乳☆禁☆房脹痛, 脅肋作痛, 神疲食少, 脈弦而虛者, 常配伍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等, 如逍遙散(《和劑局方》)。
3、氣虛下陷, 臟器脫垂。
本品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 可用治中氣不足, 氣虛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墜作脹, 食少倦怠, 久瀉脫肛, 子宮下垂, 腎下垂等臟器脫垂, 常與人參、黃芪、升麻等同用, 以補氣升陽, 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此外, 本品還可退熱截瘧, 又為治療瘧疾寒熱的常用藥, 常與黃芩、常山、草果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