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 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消化道疾病, 因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脾胃虛弱, 因此無論內傷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腎虛寒等, 均易引起腹瀉。 但因小兒腹瀉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 或受季節因素影響, 或因傷寒、傷食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小兒腹瀉治療問題上, 不能一概而論, 而應根據病因, 辨證論治。
冬季腹瀉多於輪狀病毒感染或感冒感染有關
冬季腹瀉與夏季腹瀉不同, 一般與飲食無關, 而多與輪狀病毒感染或感冒感染有關。 若此時腹瀉, 不推薦使用抗生素治療。 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
此外, 止瀉藥也需謹慎使用。 不少媽媽看見寶寶腹瀉, 第一時間就給寶寶餵食止瀉藥, 豈不知止瀉藥副作用較大, 甚至容易引發不良反應。 基於嬰幼兒特殊體質, 對止瀉藥的敏感性特別高, 因此小兒腹瀉應慎用止瀉藥。
建議:若冬季小兒腹泄最好暫時斷奶
3~5天。 據醫學研究顯示, 小兒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之後, 腸道中的
乳糖酶
活性受到抑制, 這使得小兒不能非常好地吸收和利用乳糖。 而乳糖主要存在於乳汁中, 故腹泄時吃奶, 小兒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乳汁中的乳糖。 一般斷奶兩天即可收到明顯效果,
由於腹瀉會排出小兒體內大量水分, 為了防止孩子脫水, 可以給患兒飲用高效又價廉的口服補液鹽(簡寫ORS, 各醫院和大藥房都有出售)。 孩子每腹瀉一次, 服ORS約50—100毫升, 可起到預防脫水的作用。
此外, 定期消毒孩子的玩具, 奶具也是一種有效阻斷感染源頭的方法。
夏季頻腹瀉 細菌惹的禍
夏天兒童發育特別快, 所營養需求多但消化道發育尚不成熟, 因此腸道負擔重。 加之小兒消化酶分泌也較成人少, 易引起消化不良, 導致腹瀉。 況且兒童夏天喜食生冷食品, 使胃酸分泌進一步減少, 殺菌能力減弱。 在夏季氣溫高, 食物容易變味變質、細菌易繁殖的環境中, 細菌容易闖過胃酸這關,
據兒科醫師介紹, 加強孩子的衛生保護對預防夏季小兒腹瀉作用很大。
建議:針對小兒夏季易發生腹瀉的情況,
醫生建議家長應做到注意水源和食品衛生, 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洗手, 做好食品、食具、尿布、便器、玩具的日常消毒。 小孩避免過熱或過涼, 夏天應多喂水, 提倡母乳餵養, 因為母乳中含大量免疫因數, 有很強的抗腸道感染作用。
對已發生腹瀉的患兒要停止餵養不易消化的食物, 吐瀉嚴重者應暫禁食, 禁食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 吐瀉好轉後, 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 疑似病毒性腸炎的患兒, 暫停乳類餵養, 喂豆制代乳品或發酵奶。
細菌性腸炎需用抗生素治療, 對於輕中度腹瀉, 脫水不嚴重者, 只需用口服補液, 應用口服補液鹽(ORS液)。 對重度腹瀉, 一定及時到醫院就診, 以免發生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