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愛滋病病因從中醫方面認識

現在對愛滋病中醫病因, 大體有以下五類不同的認識, 分析如次。

感染濕溫、濕熱等 濕溫已是中醫的專有病名。 濕熱是愛滋病發病時的重要病機之一, 是不少學者的共識, 稱之為病因既不規範, 也不免有以偏賅全之憾。

感染艾毒、艾邪 艾毒、艾邪是直接附會西醫的稱謂, 僅僅是愛滋病病毒的簡稱, 只有“新味”, 不含“原汁”, 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應用沒有實際的理論和臨床意義。

感染疫毒、毒邪、伏邪、癘氣等 疫毒、毒邪、伏邪、癘氣等是中醫溫病學對“皆相染易”性質病因的總稱、泛稱, 雖有中醫特色, 是“原汁”不純,

“新味”不含, 無論從中醫診斷學或者從治療學上, 都沒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精虛等 這是外邪入侵後導致的結果, 不是原因, 可以稱為繼發性原因, 或稱為第二原因, 嚴格來說只能叫“證因”, 不能稱之為病因。 愛滋病的傳染性也得不到體現, 是有“原汁”無“新味”。

感染濕毒 HIV致病, 起病隱匿, 病程遷延, 纏綿難愈, 表現複雜, 首犯脾土, 病位廣泛, 符合中醫濕邪致病特點, 幾乎是專家學者的一致觀點。 稱謂“濕毒”也符合現在語言習慣, 但不嚴謹, 經不起分析。 “毒”作為中醫學特殊的病因學概念, 有其特定的含義。 張允嶺等曾對9個地區110位元專家問卷調查, 通過類聚分析與因數分析結果提示, 毒的主要特徵是酷烈性、暴戾性、正損性,

即毒致病來勢兇猛, 發病急驟, 傳變迅速, 以發病急, 病情傳變快為臨床特點。 人體感染HIV後, 呈現一個很長的自然史發展過程, 8~10年的潛伏期可無任何症狀, 與毒的致病特點相悖。 濕毒之名, 雖是“原汁添新味”, 但“原汁”與“新味”有附會之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