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指發生於唇紅黏膜的癌主要出診為鱗狀的細胞癌唇內側黏膜應屬頰黏膜癌發生於唇部皮膚者應歸於皮膚癌, 唇癌常發生於唇中外/間的唇紅緣部黏膜早期為皰疹狀結痂的腫塊隨後出現火山潰瘍或菜花狀腫塊以後加隊腫瘤向周圍皮膚及黏膜擴散同時向深部肌組織侵潤;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頜骨。
唇癌是指發生於上下口唇的惡性腫瘤為口腔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在口腔癌中占第三位, 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1%~0.5%, 占口腔惡性腫瘤的7.1%~15.0%, 歐美國家唇癌患者較多,
唇癌絕大多數為高分化之鱗狀細胞癌, 多在良性贅生物的病變基礎上發生, 其生長速度較慢, 預後較好, 一般5年生存率為70%以上, 本病的病因可能與局部長期受異物刺激, 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有關。 口唇上皮角化、白斑、疣贅、肉芽腫及裂口等長期不愈, 亦可導致癌變。
唇紅部指唇紅皮膚緣至上下唇接觸線之間的範圍, 這個部位的癌症發生與種族有關, 皮膚顏色深者, 發生率低, 而皮膚白嫩則發生率高, 有人認為皮膚色素是一種保護層, 它可以防止紫外線及化學物質制癌劑進入體內, 從而防止癌的發生。
唇癌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 中醫學屬“繭唇”範疇。 《外科正宗》、《瘍醫大全》及《醫宗金鑒》等古醫籍中均有不少記載。 《外科正宗》謂:“繭唇, 瘍結似豆, 漸大若蠶繭。 ”《瘍醫大全》載:“繭唇生於嘴唇……始起一小瘤, 如豆大, 或再生之, 漸漸腫大, ¨…或翻花如楊梅, 如疙瘩, 如靈芝, 如菌, 形狀不一”。 對本病的治療, 中醫學有內服、外治等方法, 值得進一步發掘。
中醫認為的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唇癌的病因與脾胃功能失調, 年老體弱, 正氣虛衰及外邪刺激唇部等因素有關。 究其病機可有四,
①飲食偏嗜辛辣煎炙, 醇酒厚味之物, 致脾胃熱積壅盛。 中醫學理論認為口唇為脾胃所屬, 陽明胃經環唇挾口唇為脾胃所屬,
②情志不遂, 思慮過度, 肝鬱氣滯, 日久化燥化火, 灼傷津血, 傷及脾陰, 煎煉為痰, 痰隨火升, 循經至唇, 熱毒痰火結聚而成繭唇。
③正氣虛弱, 人過半百陰氣自衰, 若調攝不當, 房勞過度等損耗腎陰, 水虧於下, 無以上濟於火, 致虛火上炎, 火毒蘊結于唇而成腫塊。
④外邪侵襲, 如長期吸煙, 煙蒂灼傷口唇, 或習慣將金屬等異物銜於口唇, 或野外作業, 暴曬於烈日之下, 日久反復刺激, 可致毒火搏結滯留於唇部, 引起惡變而成癌腫。
唇癌也可發生於疣等病變。 疣可因長期不愈而導致癌變。
唇癌好發於老年男性, 下唇癌明顯多於上唇癌, 多見於一唇中外1/3唇紅緣處。
唇癌生長緩慢, 早期表現為局部皰疹、結痂或腫塊,
唇癌晚期可轉移到頜下淋巴結, 並侵犯頜骨等周圍組織。
唇癌惡性度較低, 可採用手術切除、放射治療(俗稱烤電)、鐳射或冷凍等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