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與診斷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臟, 以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病變為主的疾病, 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症改變。 以神疲乏力, 面色蒼白, 心悸, 氣短, 肢冷, 多汗為臨床特徵。 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有增多的趨勢。 本病發病年齡以3—10歲小兒多見, 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輕者可無明顯的自覺症狀, 只出現心電圖改變, 重者心律失常、心臟擴大, 少數發生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甚至猝死。 ·本病如能及時診斷和治療, 預後大多良好, 部分患兒因治療不及時或病後調養失宜, 可遷延不愈, 形成頑固性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在古代醫籍中無專門記載, 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證候, 屬中醫學風溫、心悸、怔忡、胸痹等範疇。

病因病機

小兒素體正氣虧虛是發病之內因, 溫熱邪毒侵襲是發病之外因。

小兒臟腑嬌嫩, 衛外功能不固, 溫熱、濕熱邪毒外感, 從口鼻而入, 蘊郁於脾胃。 繼則邪毒由表入裡, 留而不去, 內舍於心, 導致心脈痹阻, 心血運行不暢, 或熱毒之邪灼傷營陰, 可致心之氣陰虧虛。 心氣不足, 血行無力, 血流不暢, 可致氣滯血瘀。 病久陰損及陽, 或患兒素體陽氣虛弱, 病初即可出現心腎陽虛甚至心陽欲脫之危證。 本病後期常因醫治不當, 或汗下太過, 氣陰受損, 心脈失養, 出現以心悸為主的虛證。

總之, 本病以外感溫熱、濕熱邪毒為發病主因,

瘀血、濕濁為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 病初以邪實正虛、虛實夾雜為主, 後期則以正氣虧虛, 心之氣陰不足為主。

臨床診斷

一、主要指標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征。

2、有奔馬率或心包炎表現。

3、心臟擴大。

4、心電圖示明顯心律失常, ST—T改變連續3天以上或運動實驗陽性。

二、次要指標

1、發病同時或1-3周前有病毒感染史。

2、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痛、手足涼、肌痛等症狀至少兩項;嬰兒可有拒食、發紺、四肢涼、雙眼凝視等;新生兒可結合母親流行病學史作出診斷。

3、心前區第一心音明顯低鈍, 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4、心電圖輕度異常。

5、病程早期血清酶活性增高, 病程中抗心肌抗體增高。

凡具備主要指標2項或主要指標1項及次要指標2項(均需有心電圖異常)者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

有條件者作糞便、咽拭子或血液及心組織病原學檢查, 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 無條件進行病毒學檢查時, 結合臨床有病毒感染可考慮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對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疑似心肌炎, 應作長期追蹤觀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