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浴如今越來越流行, 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選配適當的中草藥, 利用煮沸中藥後產生的蒸汽薰蒸, 或藥物煎湯取液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以防治疾病。 藥浴治療範圍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 也有洗、沐、浴、浸、漬、澆等法。
局部療效更明顯
藥浴包括全身藥浴和局部藥浴。 全身沐浴是借浴水的溫熱之力及藥物功效, 使周身腠理疏通, 毛竅開放, 起到發汗退熱, 祛風除濕, 溫經散寒, 疏通經絡, 調和氣血, 消腫止痛, 祛瘀生新等作用。 局部洗浴是借助熱力和藥物的綜合作用, 直透局部皮膚腠理, 而發揮清熱解毒,
藥浴包括頭面浴、目浴、手足浴、坐浴等形式。 其利用藥物透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的吸收, 進入經脈血絡, 輸布全身而發揮其藥理效應。 也可對病灶局部發揮治療和保健作用。 局部療效更為明顯。
器具、時間有講究
全身浸浴用具要求清潔無油膩, 內表面光滑無尖、刺、大小合適, 質地以木質者最佳, 其次為陶、搪瓷等。 局部浸浴用具最好用銅質器具, 可先煎藥, 再洗浴, 十分方便。 鋁質次之, 最好不用鐵質器具, 也可先用砂鍋、陶器煎煮成浴液, 倒入搪瓷、木盆中使用。 連續應用浴液時, 應使用有蓋的容器。 用前和用後一定要清洗乾淨。
藥浴注意的其他事宜:
(1)飯前、飯後半小內不宜進行全身藥浴。
(2)全身藥浴後應慢慢從浴盆中起身, 以免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造成一過性腦部缺血, 眩暈。
(3)洗浴時間不可太長, 尤其是全身熱水浴。 由於汗出過多, 體液丟失量大;皮膚血管充分擴張, 體表血液量增多, 造成頭部缺血而發生眩暈或暈厥。 如一旦發生暈厥, 應及時扶出浴盆, 平臥在休息室床上, 同時給病人喝些白開水或糖水, 補充體液與能量。 或用冷水洗腳, 使下肢血管收縮, 頭部供血充足。
(4)臨睡前不宜進行全身熱水藥浴, 以免興奮, 影響睡眠。
(5)藥浴溫度應適度, 以免燙傷皮膚。
(6)藥浴時, 室溫不應低於20℃, 局部藥浴時, 應注意全身保暖, 夏季應避風, 預防感冒。
(7)外用藥浴不可內服。 可以重複使用, 用時可加溫, 一劑藥可使用數次, 一般冬季一劑藥可使用5~7日, 夏季可用2~3日。